到了2016年自媒体创业和2015年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阈值升高
2015年的时候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内容的生产质量和数量都到了一个高峰。从所有的细分行业(从时尚,生活方式,旅行,财经等),到不同的玩法(PGC, UGC,内容集合),几乎全部被玩了一遍。进入到了2016年,消费者被打动的“阈值”已经越来越高,纯粹依靠“内容”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渠道分散
从阅读受众的角度看,微信公号的挑战者并不仅仅是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而是越看越分散的场景。无论是切入不同消费领域(比如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MONO),还是切入阅读方法(根据关键字和场景优化的即刻),以及切入不同的渠道(比如各种各样的直播网站),都在侵占用户在微信渠道中所花的时间。
流量集中
微信公众账号流量的集中化越来越明显了。20%的账号或者内容,拿走了80%的阅读量。作为头部内容,或者作为长尾,都可以有自己的玩法。
我从2014年10月至今创业14个月,有一些思考希望和大家分享。
定位,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
1、前些日子重新读了《定位》这本书,有一个理念我深感认同:做任何一件事情,定位是第一步的东西,后续的其他所有的东西,包括营销,产品,一切的一切,都是去“实体化”这个定位的过程。
2、一直传递同一个关键信息,同一个主题。
3、围绕定位,给品牌更多的拟人化的“个性”。这样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能服务好那些认同你观点的、也是你最重要的客户。
你真的在尽全力做爆款吗?
20%的内容驱动了接近80%的整体阅读量,这个2/8定律对我而言是真实有效的。爆款的力量就在这里。对于爆款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1、爆款虽然可遇不可求,但一旦抓住了,要迅速地复制。全身心投入其中。
2、关于精力的分配,虽然内容的创作是天马行空的,但也要讲究纪律。时间节点,预算的控制,在早期的时候,可以用相对“低”成本和“少”的时间来测试市场。
3、要不要抓热点?我们的观点是不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如果八竿子打不到着还要去追热点,那么会模糊你的定位;二是你的内容会被淹没在无数同质化内容之中,这就是时间的浪费。
要尽早考虑商业化
1、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给谁创造价值,我们就应该向谁收钱。我们的目标人群是用户,有时软文和广告和这个基本逻辑是相违背的。
2、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商业化不是洪水猛兽,只有low的商业化才是。苹果赚钱,Pixar赚钱,为什么没有人会觉得他们不好,而自媒体人卖东西为啥被很多人说三道四呢?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内容和产品脱节,以及运营能力没有跟上。拿做电商来说好了,内容就是产品,产品也是内容,本质上这二者就是解决用户不同场景中的不同需求。做内容和做电商本质上是两种生意,所以不同阶段的公司需要去延展不同的核心能力,电商需要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服务一定要跟上,不可以因为自己有一群忠实的粉丝而掉以轻心。
3、考虑好时机。如果真的想好了,而且早晚都要出来“卖”的话,能早尽量早。原因在于用户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如果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想法,就很难扭转了。比如豆瓣做了那么多年的电商平台,还是不温不火的,大家仍然会把当作一个文艺范的集中地,而不会当作买卖交易的平台。
作者,1988年生,毕业于复旦,企鹅吃喝指南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