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相科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出现,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等,这些新媒体该如何生存下去?是内容为王,还是平台为王,盈利情况如何?
自媒体的推广和运营是个难题
我们以体量最轻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吧!开个微信公众账号,写点行业分析或者八卦,微信网友一来一往互动,这本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眼下,微信自媒体运营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能坚持一年的自媒体人,是凤毛麟角;能坚持10年的自媒体人,是个伟大的人”。一个事实是,自媒体人很难有两全,既可以提供内容,又可以像产品经理那样进行运营。在通往“伟大”的途中,无数人选择了放弃。
在推广上,用户获知某一个账号主要靠自我发掘以及口碑传播,让用户获知的渠道也主要靠自媒体人之间的推荐,以及口口相传。微信上并无官方推荐账号入口,一个自媒体账号让用户获悉并关注的周期要比关注微博账号漫长许多。
当然也有自媒体人开始了机构化的道路,有发展较快的自媒体人选择成立公司,也有人选择成立自媒体联盟抱团发展。但成立公司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关于新媒体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参照编辑网公众号bianjiwang11月4日推送的文章《做一个新媒体项目需要花多少钱?》回复:“新媒体”查看);而联盟同样蕴含着风险,有自媒体人联盟在成立不到两个月后,因为内部利益与价值观问题宣布解散。
媒体转型项目挣不了大钱
谁都知道媒体出路在哪里,出路一定是新媒体。大家谁都知道新媒体有一句话,"不办新媒体肯定死,办了新媒体就是等死"。”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媒体办新媒体的盈利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舆情服务:人民网官微的舆情监测工作很受行业认可,他们正积极促成政务微博和党报主流媒体微博合作,让这两支“微博国家队”在敏感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联手。
版权收费:中新网正在尝试改变过去先发PC稿,再同步到移动端的模式,优先移动端发稿;同时他们也在尝试改变新闻类客户端供稿的模式,稿件被新浪、腾讯、网易等媒体转载时,希望能显示中新网的页面,如此以来,可以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再就是针对移动客户端类启动版权收费的工作。
机构媒体做做的新媒体项目,通过策划个活动,发硬广赚广告费,其实也能挣到钱,但是受限于媒体影响力以及经济环境,挣大钱还是比较难,以编辑君的观察,基本上能养活团队,承接媒体转型淘汰的冗员,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傍大款求包养是少部分人的福利
杨锦麟戏称自己是腾讯的小三,腾讯给生活费,而他卖手艺。他介绍,目前与腾讯合作在做《天天看》和《夜夜谈》两个节目,开播前三个月流量突破了1亿,半年突破3亿,现在已经突破了6亿,覆盖人群3亿人。
“因为跟腾讯的结合,才有这样的流量,这解决了我"伪转型"的第一个问题,我必须傍大款。”“其实多数新媒体盈利不多,现在是一个投入的过程。”杨锦麟透露,一年下来他的团队已经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只要有钱我就能活下去,所以我还是在求包养的阶段。”
即便是这样,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傍上大款。能被包养的,都是人靓活好听话又能耐得住的。
长期坚持才有变现可能
其实新媒体的工作也是比较苦逼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发条微博,转发评论就可以了的。也不是微信上文章推送完之后就不用关注了那么的简单。
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新鲜,当你做了几个之后,有可能你又会觉得很枯燥,因为你每天都要去做好的内容,研究数据分析,排版,对用户的运营把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考验,在心态上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常心对待。
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坚持,做新媒体其实也是一样的需要坚持,每天坚持更新、坚持推广、坚持与网友互动、坚持注意行业动向、坚持搜集网友喜欢看的内容、坚持写作、坚持学习成功案例、坚持与新媒体业内人士做朋友、坚持与别人交流。
坚持多久?那真要看个人造化了,最不济,做一年的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