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练琴过程中,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察觉或父母的不了解而形成一些坏习惯。这些习惯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练琴效率,甚至会因此而造成学习无法再进一步,从而造成半途而废。
我们总结一下琴童练琴中常见的坏习惯,供大家交流和探讨,各位老师或家长可以以此来检视一下练琴的状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高质、高效的继续自己的学琴之路!
坐姿不端正
“站如松,坐如钟”是一个人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弹琴时也要坐端正。弓着背弯着腰敲着二郎腿弹琴,既不雅观,也影响手臂、手指的发力。正确的弹琴姿势,是只坐琴凳的前三分之一处,不耸肩、不驼背,双肘自然下垂;
没有计划
每次练琴都不知道自己练习的目的是什么、要着重练习哪些弱项等等,只是想到什么弹什么,这样磨时间的练琴方式尤其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只看手不看谱
这个是大部分初学者的通病。许多人一旦感觉能把谱子背出来,就不再看谱子弹,虽然看着手有助于找到琴键的位置,但却很难发现自己哪儿弹错了,尤其是初学者,刚开始学琴,对五线谱还不是很熟悉,一直看着手弹,极有可能弹错,不益于学习五线谱;
手贴琴键演奏
这样弹奏,会造成动作过小,手臂不能够抬起来。这个坏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初学者恐怕自己演奏错了琴键,认为贴着琴键活动手指就不会弹错琴键了。其实初学者更应该把动作做得大一点,不要怕弹错音。因为动作大一点更能体会键盘的距离,也更能够提高大脑多动作的控制能力;
盲目追求“标准”手型
近年来国内通用的所谓的“标准手型”存在一些弊端,推荐大家可以看下卡尔.莱默尔著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这本书对弹琴的各种技巧动作做了很详细的诠释;
盲目追求速度
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都说慢练是王道。很多人拿到个新谱子就想马上把它弹好,要知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所以既不要贪快,也不要同时练习很多曲子;
盲目追求曲子的进度
很多人拿到个新谱子就想马上把它弹得像录音里一样,从而忽略了曲谱上的许多表情记号,甚至还会有大量错音,虽然听起来也许还不错,但实际上漏洞百出。“揠苗助长”式的弹琴只会适得其反。与此相同,不要同时练习很多曲子也是这个道理;
熟曲不“回炉”
一个曲子弹熟以后许多人就再不肯放慢弹,认为没这个必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坏习惯。大多数曲子弹熟以后,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返工”才能基本成型,而每一次返工都以“慢”为基础。如果弹熟以后就不在慢练,就很有可能把曲子弹成“溜手”。那么这首曲子在当事人手中就算毁掉了,也就是白练了;
永远从头弹到尾
换而言之,就是不会分段练习。许多只会“从头到尾”练得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首曲子里总有那么些错音改不掉、每次弹到那么几段总会有停顿。这样的练习不仅不能提高练习的效率、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习惯于不动脑筋分析曲子,不去寻找最佳练琴的方法。所以练琴时一定要学会分段练习,这样才利于改正错音,也便于解决曲子中的技术难段;
盲目弹难曲
诸如《幻想即兴曲》、《钟》、《革命》等经典曲目,在选弹前请先估量下自己的水平;
不练基本功
把音阶、琶音的练习当成负担,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曲子上去,遇到困难就等、靠、发愁⋯⋯所以,基本功不能停;
热爱炫技
这点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作为所谓“练琴得通病”,望大家能驱而避之。虽然音乐没有技术做基础,空讲感情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但弹琴的是人,不是机器人,没有情感的音乐相信是没什么人会接受的;
留着长指甲弹琴
带着长长的指甲弹琴是比较危险的一件事,毕竟钢琴琴键不是海绵般软软的,而且琴键之间还有缝隙。指甲被弹断或掰断的疼痛还是其次,如果影响到了平日的练习,只怕就得不偿失了;
练琴时三心二意
不单是小孩子,许多成年人练琴也有这个问题,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所以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上个厕所,一会儿刷个朋友圈,一会儿吃点东西等等这样的练习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不能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精力练习,是很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练习效果的;
过度依赖范奏
练习钢琴曲的同时,范奏可以帮助练习者尽快熟悉旋律,但是过分依赖、并且盲目模仿范奏,都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过程;
片面迷信练习曲
练习曲只是锻炼技术的一个手段,但并不是个完全的方法,尤其是弹《哈农》。虽然我赞成练习哈农,但不主张把它当作是练习基本技术的“圣经”,毕竟其中的内容过于机械化,缺乏音乐的律动性。其实,把一些乐曲中的难段抽取出来练习,也不失为锻炼技术的好方法;
乱踩延音踏板
不去研究踏板的使用,随便使用踏板是很可怕的,也是一些技术不过关的人掩盖技术缺陷的手段。专业学习音乐的人,使用踏板是非常讲究的;
不关心自己演奏出来的声音
不评价自己演奏的好坏,致使每一次练习成为制造一堆毫不相干的声音的无意义活动。自己演奏出来的声音如果连自己都吸引不了或者漠不关心的话,练琴也就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了。
这些坏的习惯有个人行为上的,有练习方法上的,也有学习态度上的,这些坏的习惯是进步的最大敌人,要注意观察行为,帮助孩子防止这些坏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