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社会办学机构
这是独立于大学体系之外的商业培训机构,但形式与那些“预备课程”差不多,有小班化授课和私人授课,但收费普遍比后者贵一些。
当然,正如美国不同州文化迥异,在钢琴教学上,不同地域间也会有细小的差别。比如在一些大学城,教学资源会相对丰富,中西部地区则贫瘠一些。
不同于国内很多孩子3岁就开始启蒙,美国儿童5、6岁开始学琴都算是早的,一般来说以8至12岁居多。启蒙阶段的教材包括已引进中国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以及原版的“Piano Adventure”系列、“Alfred’s Basic Piano Library”系列等,知识点涵盖基本理论、视唱、即兴创作等,种类功能齐全,曲目风格多元。
然而,一本好的教材只是起点。美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最后学习成果到底怎么样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任何一个州的钢琴比赛,或是青少年钢琴夏令营中,我们都会发现,最终获奖的、或者表现出挑的大多是亚裔和犹太裔的孩子。优秀的白人孩子可谓“百里挑一”;另外——有些讽刺的是,虽然美国白人老师中当然也有不乏教学质量很高的,但华人和亚裔还是比较喜欢跟着中国老师、俄罗斯老师上课。因为他们知道后者比较严厉负责,比较会打基础,上课不光是和学生“玩儿”。
由此可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他们“have fun”,就是典型的纯美式教学法了。在他们看来,弹钢琴是一种“心情的游戏”,是表达自己的另一种方式。因此大部分美国家长让孩子学琴,也完全是出于培养孩子兴趣为目的。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种轻松教学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他们太重视孩子“喜不喜欢”了,在启蒙的关键时期,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高,基础打得不扎实,导致后来孩子进步缓慢,甚至养成很多坏习惯。在孩子达到一定水平后,反而容易产生瓶颈,进步受阻,使之丧失兴趣,甚至半途而废。
近几年,美国本土学钢琴的白人孩子的确越来越少了。一部分人在学了一阵钢琴后,就转去学打击乐、声乐,或者加入乐队——家长认为,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不至于太内向,与同龄人产生隔阂。(因此你也会发现很多美国低年级的孩子从小是以体育——而不是音乐为兴趣的)。而真正让孩子一本正经学钢琴,走职业道路的白人家长,很多自己就是音乐家,或从事钢琴教育工作。
对比中美两国孩子学琴的生态和现状,我们可以说:美式“轻松玩乐”教学法与中国家长重视考级的“填鸭式”、“虎妈式”教育恰好处在钢琴教学的两个极端,前者不有效,后者不健康。两者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才是最合理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光要“fun”,要的是“fun and result”(玩乐与成果)!
许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也是最难掌握的乐器之一。钢琴固然是“好玩”的,但它和其它的休闲娱乐活动很不一样。想要把钢琴学好,光靠一节“好玩”的钢琴课是不够的——它不仅是高强度的脑力训练,更需要踏踏实实、日积月累的持续练习。
可以说,钢琴的“好玩”是一种长时间的、更广泛意义上的乐趣。首先,当孩子学会一首曲目,达成练习目标后,他会因自己能力提高而感到满足;而钢琴表演/演奏,是另一种能赋予孩子极大满足和成就感的“仪式”。家长的信任、听众的掌声,加上自己在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快感,都能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
在成年之后,类似“好玩”的时刻也不会消失。相反,学习音乐的益处将会伴随孩子终生。当你因为懂音乐而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每个顿悟的瞬间,都是快乐的源泉。这是一种极致的、终极意义上的“fun”,它是平时上课和枯燥的练习无法比拟的,当然,是需要付出艰辛才能得来的。然而,一旦你体会到了这种快乐,你会发现,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