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喝普洱茶时,一位朋友说:“当普洱茶喝上去不像普通普洱茶,也就是没发霉的味道时,这便是好的普洱茶了。喝到口中,一下子滑过喉咙,称之为‘水路很顺’,是好茶的特征。”经他这么一说,我再品茶时发现真有点道理,当普洱茶那微甜的感觉回荡在味蕾之上时,感觉似乎和聆听优美的音乐没什么区别了。
后来又读到这么一句话:最高境界的茶味是‘无味之茶’。茶,如同音乐,其美感是由很多由浅入深的层次重叠而成的。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去慢慢发现和品味。同样,如果我们自信聆听没有压缩过的音频和压缩后之间的区别,如果你够细心会发现在聆听前者时,你听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听到的细节,如:呼吸,乐句尾的收音,语气、层次和声部的变化,远近的立体效果,甚至还有一些细小乐器的存在,等。而压缩后的音频,以上的细节被去掉了,只留下一个大概的形象。
音乐演奏者的表演是一个现场创造的过程。我想象那采茶人之手悉心捻下片片嫩芽就如同钢琴家按下串串音符;而烘焙之人在翻炒茶叶时对火候用心的掌握则恰似钢琴家对踏板细致入微的体会和操作。这时,如果是一个沙龙音乐会,则聆听者近距离靠近演奏者,或正襟危坐,或慵懒靠在沙发上,沉浸在音乐中一如品茶之人在无声的寂静中会心领悟茶味一般无二,而且因为近距离靠近创造的过程,更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细节与韵味。
有关品茶,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这和聆听音乐的状况真有点接近。哪怕我们去到音乐厅坐在上千观众之中,每个人的体会还是以个体的方式在进行着。‘二人得趣’是建立在两个人的心灵层次和精神境界在同等高度,因此当参与到同一音乐状态中时,获得的体验是共通的,而且有互相交流的可能,这就是知音:两个人通过音乐感到互相精神向往中某些相同的部分。
这么说来,当我们自己在家聆听音乐时,明末冯可在他的《岕茶笺》中谈到“茶宜”十三项更具体地可以被运用到如何营造一个最适合和有收获的个体和小众音乐体验上。“茶宜”中提到的,特别如: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等我发现一个字都不需要改就可以成为引领我们更深入去体验音乐和我们心灵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条件,环境和时机。
真水无香、无味之茶那是言语无法表达的意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音乐之中的意境也只有亲身去感悟和体会才能获得。但是一旦获得,我想也许我们就能一窥那拈花破颜一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