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合租的舍友买了一把琉特琴和一张琉特琴的唱片。我一下被这种梨形身材,平面板的拨弦乐器吸引。听过几次琉特琴曲后,觉得很能解压和消暑,也就不觉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种乐器。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琉特琴是十六和十七世纪初最流行的拨弦乐器,但公元前两千年就已经产生了这种乐器。琉特琴在音乐上、诗文、绘画和雕塑中都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
(《弹琉特琴的妇人》)
《弹琉特琴的妇人》是由意大利画家维内托作于1530年的绘画,画面上的妇人衣着华丽,头戴撩起的面纱,身着绿色长袍,左手搭着珍贵的兽皮,是典型的威尼斯贵妇。可见当时琉特琴对人们的流行程度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回到音乐本身,因存世旷久,为它所写的曲目更难以计数,形式亦极繁茂,仅独奏曲就包括舞曲、变奏曲、前奏曲、里切卡尔(十六、七世纪练习曲之泛称)、宗教和世俗音乐的改编曲等,当然还不乏协奏曲和室内乐。和维奥尔琴的状况一样,琉特琴也是家族式乐器,同一时期所用琉特琴的主要变体有双颈琉特琴、西奥博、西塔隆、曼多拉和曼多林,音乐也因地域和时代的差异而出现不尽相同的调弦法。
搜索了一下琉特琴曲集的文献,所列出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让我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那实在是无垠的空间,而我听过的曲子只有老巴赫、魏斯的部分组曲和一些陌生作曲家的单品合集。魏斯(1686-1750)和老巴赫是同代人,被奉为那一时代的琉特琴宗师,以即兴演奏闻名,据说还曾与老巴赫在德累斯顿斗琴。不论魏斯还是陌生作曲家的单品,给我的感受都是朴素简净、平和清新,燥热的暑气也因这分素净消退了不少;偶尔浮现的西班牙风调则勾起一段异域遐思。(乐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