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为著名、最富于人性光辉的作品之一。这部史诗性的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的音乐会中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首演时的环境与条件很不理想,管弦乐队的演奏颇令人失望。此外,时逢隆冬,当时演奏厅极冷,加之整个演出时间太长(包括第六交响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等,时长达4小时),观众都感觉疲劳不堪。所以整场音乐会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不过一年半之后,在另一场音乐会上,《命运交响曲》却引起了热烈的回应和赞美。从此,该曲声望日隆,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命运交响曲》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早在1804年《第三(英雄)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已开始构思创作《第五交响曲》,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同一时期,拿破仑战争爆发,奥地利政治动荡,1805年拿破仑的部队占领了维也纳,上演惊心动魄的“屠杀和战争的历史”。所有这些苦难排山倒海袭来,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过多地沉湎于既定的上天赋予的苦难,而是病去如抽丝般挣扎着,发出不妥协的命运最强音。此时三十多岁的贝多芬有如神来之笔,展开了一次次不可思议的旺盛的创作高潮,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吞吐日月、雄狮般的王者。
《第五交响曲》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我们惊奇于贝多芬的开门见山,在没有任何提示与拐弯抹角下,四声沉重的和弦音,“命运”主题直扑而来,贝多芬说:“命运在敲门”,从而激起浪卷千层雪。滴水石穿的坚韧,凭着声音与乐感的记忆,各种矛盾冲突、对抗的力量倾注在音符中,呈现千钧一发的危情与紧张。“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强势还击,勇往直前的精神贯穿作品始终,在苦涩与粗犷的斗争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天地为之色变、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命运”似兵临城下,叩关直逼般要挟,持续压力排山倒海般奔涌来,这个气势实在令人震撼,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足以令人惊慌失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
第一主题舒缓、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表现出温柔的忧思。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意志在情感滋养下的昂扬生长、翩翩飞扬。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
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黎明。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低音弦乐上再也压抑不住的精灵在跳荡。
第四乐章
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直接引入光辉灿烂的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好像推翻了一座座屏障,汹涌而来的长河般浩浩荡荡凯旋之声,激荡着。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