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中国迅速发展普及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随之而来的就是钢琴教育从业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钢琴教育者在执教生涯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社区业余钢琴教师,他们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青少年,如何在基础钢琴教学中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是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12月8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的“2014‘长江’钢琴教师(社区)音乐节”系列学术讲座的最后一场,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校长、钢琴教授陈曼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位社区业余钢琴教师讲授钢琴老师在辅导学生练琴和演奏时应该注意的“那些事儿”。
提升技术、能力和培养音乐表现力是练琴的初衷
在讲座中,陈曼春教授认为,要求学生大量练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钢琴演奏技术、钢琴演奏能力和培养其音乐表现力。
陈曼春教授说,钢琴演奏技术分为“初级技术”和“高级技术”。“初级技术”主要是指硬性的技术要求,例如跑动、爬音、八度、速度、手指灵活度等的练习;而“高级技术”则是指演奏者对钢琴的“控制”,即通过很好的技术手段表达乐曲的情感、内涵。“初级技术”是“高级技术”的基础,“高级技术”是“初级技术”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学生,老师们应首先注重培养他们的“初级技术”,特别是速度的训练。
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是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促进的结果。钢琴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注意扩大演奏曲目,曲目范围的扩张可以带动学习者对音乐的认知。陈曼春教授强调,特别是刚开始学琴的儿童,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强,可能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是很了解音乐,但是这个时候让他们多弹些曲目对他们音乐素养的培育是很有作用的。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只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抽象艺术。陈曼春教授强调,在练琴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训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乐感,让学生充 分想象,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乐谱
很多钢琴学习者,在学习新的曲目时,喜欢看大师的演奏视频,听大量的唱片,陈曼春教授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的演奏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如果盲目地观看大师演奏视频、听大师演奏的CD,就有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作为钢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乐谱,通过对乐谱的研究,理解句法的结构,理解作曲家的意图。”
有关让学生怎样背乐谱,什么时候适合背乐谱等问题,陈曼春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儿童来说,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儿童记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机械性”背诵或者配合练琴时的指法进行背谱;对于学琴时间相对较长的人,最好是在理解曲目内涵的情况下记住乐谱。至于什么时候适合背乐谱,陈曼春教授认为,应该在曲子弹得还不是太熟练的时候就进行背诵,这样讲“背谱”和“指法练习”结合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钢琴演奏应注重声音的共鸣
在演奏过程中,想要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应注重声音的共鸣。有些学生在平时的练琴时弹得非常好,但是一旦在舞台上演奏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陈曼春教授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学生基本都是在相对狭小的空间练琴,相对于较大的舞台,就显得声音没有穿透性,没有感染力。在舞台上演奏,声音一定要有穿透力,这种穿透力不仅仅是指声音大,更重要的是声音的共鸣。
陈曼春教授还强调,不同的演奏场地和演奏形式,对声音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演奏协奏曲时,对钢琴声音的要求更是严格,不然就会成为伴奏。同时,在钢琴独奏和伴奏时,也需要根据钢琴在演奏中的角色而弹出合适的声音。因此,老师在辅导学生练琴时,应该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
演奏时,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
对于很多钢琴学习者,甚至钢琴老师来说,“紧张”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陈曼春教授认为,演奏时,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因为这种“紧张感”可以增加演奏者的“兴奋度”。但是,过于紧张就很可能影响发挥。作为钢琴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减压”。
在讲座最后,陈曼春教授现场演奏了舒曼《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吉娜斯特拉《钢琴奏鸣曲第一首Op.22》第四乐章,让全场钢琴教师在学到很多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欣赏到高水平的钢琴演奏。(乐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