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尽管知音难觅,婚总归是要结的。
你知道《婚礼进行曲》
怎能不知道作者门德尔松呢?
《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1842年3月3日,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爱乐乐团首演。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门德尔松一生写过5首交响曲,其中最有名也最好听的,公认是第三“苏格兰”和第四“意大利”,都是他游历这两个国家后写的,描绘这两个地方给他的感受--阴郁忧伤的苏格兰,和晴朗轻松的意大利。相比之下,意大利交响曲虽然有个异常动听的第一乐章,还有尚可一听的第二乐章,但第三和第四乐章却太平常,给人虎头蛇尾之憾,反而是苏格兰交响曲,以他淡淡的阴郁之美,每次聆听都深深打动人心。要指出的是5首交响曲的次序是混乱的,第三“苏格兰”其实是最后写成的一部,而且不是在苏格兰谱写的,而是在1829年他游历苏格兰的13年后,即1842年,才完成的。其中主要的片段,是他1830年前后游历意大利时,在意大利谱写的,然而写着写着,他被意大利的风情所打动,所以把未写完的谱子放在一边,转写“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了。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这个4乐章的交响曲并不是单纯描述苏格兰的景物的,而是通过作品表达了苏格兰给他留下的心理印象。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稍快的行板,a小调,主题哀婉地由双簧管与中提琴表现,宛如对古堡的叹息。主部为略为激动的快板,a小调,第一主题仍带忧郁,为苏格兰舞曲风格。这个主题加强后,进入灿烂的合奏表现的副主题,气氛转变后,单簧管以e小调表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交叉后,轻松地推进,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两个主题变化而发展,再现部两个主题的原型再现。终结部先情绪激昂地进入高潮,静止后序奏的行板旋律尤如回忆而再现。
第二乐章.不太快的活泼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有谐谑曲性格。以苏格兰民族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为中心,与朴素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呈示部后,发展部与再现部以规则的形式进行,舞曲风格的主题呈现欢快的节奏。据说取自一首古老的五声音阶风笛曲,明朗轻快的苏格兰舞曲风格的主题,表现了高原湖泊地带的村镇农民们淳厚朴素的生活情趣。
第三乐章.慢板,简单的奏鸣曲形式,在d小调短小的序奏后,进入A大调主部。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表达,充满忧郁,单簧管则以阴郁的形态表现第二主题。在极短的发展部呈示后,第一、二主题追忆般地重现,似乎是在遥望远处孤寂的山村、深深的森林和荒凉的古城。
第四乐章.最活泼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一开始就表现富有的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狂热而激烈,充满了苏格兰风味。第二主题同样充满活力。长大的终结部后半部为很庄严的快板,A大调,类似苏格兰民歌的旋律,色彩无比灿烂。这一乐章据说采自爱丁堡风笛演奏军乐的印象。
1809年2月3日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母亲和姐姐是钢琴家,家里是汉堡名流经常来往的沙龙。门德尔松4岁开始随母亲学钢琴,9岁登台举行钢琴独奏会,11岁开始作曲,14岁组织起自己的私人乐队,到17岁创作出著名的《仲夏夜之梦》。由于家庭环境,使他接触到许多卓越的人物,如黑格尔、海涅、韦伯、歌德等。他还自学柏林大学部分课程。
他的创作一直比较顺利,1829至1832年间,门德尔松周游英伦三岛、瑞士、巴黎和意大利,结交了许多著名音乐家,如柏辽兹、李斯特、肖邦。他曾十次到英国,指挥过伦敦管弦乐团,出任音乐总监;1836年指挥过做过莱比锡著名布店大厦音乐会。1843年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1847年11月4日于莱比锡逝世,年仅38岁。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深受欢迎。
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特之一,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气息,但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风格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