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位老音乐家在一起座谈,大家不约而同地集中讨论到“考级”这一现象,一致认为,现在的考级的负面作用已经大大超过正面影响,已经成了音乐活动中的伪劣产品,对音乐事业和人才成长很不利。
考级是在198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部分老师发起的。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学琴热”,正好传来了英国方面有考级的制度,觉得可以借鉴,就按照小提琴的专业技术大致分了级。没有想到30年来,考级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如今,考级就像一个放出了恶魔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上世纪80年代,正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音乐家协会、音乐学院都纷纷举起考级大旗,大批琴童盲目被家长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在追求“证书”的推动下勉强学钢琴。一些原来并没有学过小提琴的都来充当教师教学生,教师用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考十级的许诺引诱学生参加考级。有的机构又以送回扣引诱教师多送学生参加考级,有的学生不得不在一年里同时参加多处考级。如今的考级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产业链,甚至出现了各地机构争夺考级权的现象。
最初的考官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及知名音乐家组成的,但在考级中他们无用武之地——既不能教琴童任何技能,也不能纠正某些琴童的错误。琴童大多数是被强迫来考级的,在毫无乐趣可言的枯燥操练中,产生的只有对小提琴的厌烦。不少琴童说:“考完级我再也不拉琴了。”大部分家长看到邻家孩子考级学琴也就盲目跟进,以为学音乐就是参加考级。当然,也有的专业教师或家长只是把考级当作给予孩子表演的机会,但是这在考级活动中所占比例可能仅有一、二成。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取消考级:
首先,考级已经严重伤害了学音乐孩子们的热情,使他们不仅学不到知识,还对小提琴乃至音乐产生憎恨;这是对音乐事业和人才成长的严重桎梏。
其次,有关部门既然已经取消了加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切断考级与各单位的“利益链”。
第三,我们建议多提倡其他音乐活动来代替考级。真正学习音乐的途径应该是:培养孩子学会听音乐,鼓励学生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参加合唱、器乐合奏等,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增加音乐知识、提高演奏技能,如在国外及香港等地普遍每所中小学都有乐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第四,在广泛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会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老师们也会通过活动发现人才,比如,上海音协小提琴专业委员会的“海曲杯”比赛等。
文 | 丁芷诺(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