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莫扎特不足36年的人生轨迹里,作品数量惊人,歌剧22部,交响曲共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此外,大量的器乐与声乐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音乐魁宝。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创作体裁涉猎广泛,渗透着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对称,融合了德、奥、意、法的精华,风格典雅,晶莹剔透。
音乐神童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乘早”,莫扎特的人生正是沿着“神童”二字展开。 3岁毫不费劲地将听过的曲子弹下来,4岁正式学习钢琴与管风琴,5岁开始作曲,8岁展开巡演轰动整个欧洲,12岁写歌剧。据说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当场凭记忆默写出来。要命的是,其创作从来不打草稿,信手拈来,却每一首都能在黄金比例上玩出花样,达到古典主义的平衡美学。于是人们惊叹,音乐天才的不可比拟。
其实,这一切除了莫扎特的天赋秉异,仍脱不开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的慧眼识才与悉心栽培。老莫扎特是出名的严师,作为一名普通乐师,他给予了孩子早年的音乐熏陶,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乃至文学,在其逐渐长成后监督儿子进行高强度练习演奏、伴奏、背谱、即兴作曲、主题变奏、甚至闭眼演奏,以适应舞台的多变,满足观众的所有刁难与需求。
除此之外,他负责儿子所有演出的筹划与宣传,成为名副其实的经纪人,场场高朋满足的演出,更是获得皇室少有的青睐,莫扎特无疑是父亲“最成功的营销之作”。也难怪,对于莫扎特的早逝问题上,乐迷们总是埋怨老莫扎特,认为他将儿子视为摇钱树,长期的过劳与奔波才让那个瘦小的身躯不堪一击。(关于莫扎特的死亡,众说纷纭,其竞争对手安东尼奥·萨列里长久遭到乐迷们的怀疑与抨击)
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
尽管莫扎特少年青春得意,成年之后却备受磨难。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无限续动的乐思
尼森(Nissen)曾贴切地表述莫扎特的音乐:“以手指变换的方式使音乐好象一种语言交流,一个人不断地领悟另一个人的思维,然后以上佳的口才滔滔不绝的接续下去……”。像是上帝的特别赠与,你似乎很难在莫扎特的作品中看见失落的尽头与重复的影子,这位天才的创作者脑中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旋律。
莫扎特与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数量上不及海顿和贝多芬,却自成体系,其旋律优美、和声简洁,音乐上极富展开性。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使斯卡兰蒂及巴赫的弟子卡尔·菲利浦·伊曼纽尔(CarlPhiliPPEmanuel)、约翰尼·克里斯蒂安(JohannChristian)的音乐风格得以延续,同时为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莫扎特与协奏曲
莫扎特对于古典协奏曲功不可没,第一乐章双呈示部与华彩乐章是他真正确立下来的。40多首协奏曲,钢琴占据大部分,除此之外的双簧管、大管、小提琴等在内的协奏曲则展现了莫扎特对于不同乐器音色的细腻捕捉与精准把握。
莫扎特与交响曲
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为古典交响曲树立了早期的典范,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特别是第39(“天鹅之歌”)、40、41部(“朱庇特”),代表其最后的创作,被誉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有着深刻的哲学性思索,成为器乐创作的高峰。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
莫扎特与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无疑是“18世纪歌剧的高峰”。豪不夸张地说,没有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西方歌剧世界总是不完满的。早年巡演列国的经历让莫扎特接触到了欧洲各国的歌剧养分,他创造性地发展意大利喜歌剧这种形式,又促使德语歌唱剧的发展比格鲁克更进一步。他的戏剧天赋、音乐灵感、语言才能、美学天分都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