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行招生难,这是琴行老板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但为什么这么难呢?
学习,这是文化产业,培训市场,也是早教市场。人人都有学习提升自己的需求和动力。中国家长是最舍得给孩子投资的家长,按理说,市场很大,应该很容易做好。
然而我们在大都市里,看到更多的是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上一些“英语培训班”或者是“幼教辅导班”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数量,远远超过学音乐和乐器的孩子数量,这是为什么?
音乐早教市场的二元决策规律:你注意到了吗?
一般我们对固定的人群做市场营销,希望传播的对象是明确的。而且最好决策要尽量简单,决策越简单的生意,越好做。
出门在外,太阳很大,人们很容易口渴,饮料、雪糕的生意就好。肚子饿了,饭馆的生意也很稳定。因为这种需求的决策者就是消费者一个人,谁渴了谁就去买水,谁饿了就去吃饭。
培训市场也是一样,谁想提升自己就去报培训班,不是很简单吗?然而幼童的学习,就不同了。
幼童的学习市场,我们注意到,有两个买家,这两个决策人的意见都很重要:孩子和家长。
这与买玩具不同,虽然家长在买玩具时,也要征询孩子的意见,并自己做决定。但是,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实际的情况是:拿主意的要么是孩子,要么是家长,其实还是一个人……
一般情况下,家长不会主动帮孩子决定要什么玩具,毕竟不是他自己玩。如果在商场里,家长会让孩子自己挑,只要孩子拿的玩具不是贵的离谱,最后通常是孩子说了算。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大概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不征询孩子的意见甚至孩子不在场,买了回去再说……孩子看见玩具也会很高兴。
我们想一想,学乐器是这样吗?不是的。
乐器的学习,不仅需要兴趣(感性决策),同时需要毅力(理性决策)。家长愿意给孩子报个班学习某种乐器,但短期内,担心孩子半途而废根本学不会;长期来说担心孩子半途而废学不好。所以,是否学乐器,要看学习的孩子自己是否感兴趣(感性),以及他能否坚持下去(理性)……这里还没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乐器的理性期待呢!
于是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1)在决定是否要报乐器培训班之前,要先让孩子接触乐器,或者家长先接触再带孩子来看看;
2)要让孩子在现场摸到东西后,感兴趣;
3)要说服家长,孩子能够学会并且包学会,而且孩子很可能成长为大师!
我们对比一下学乐器和其它培训班在消费者做决策上的路径,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难度要大一点:
学琴决策对比表: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看出,乐器培训和其它的少儿培训相比,决策人多了一个孩子,这个导致做市场营销的时候,难度大大增加了。
这个难度来自两方面。
1)因为乐器必须孩子接触了之后,家长才会做决定,所以在营销的时候,得把孩子弄来!弄到现场来摸一下乐器。
这个问题太大了!导致很麻烦的事,那就是其他的少儿培训,我们的营销可以完全在网上进行(O2O的第一个O),然后只需要家长来到线下(O2O的第二个O)实地看过做决定就可以了。乐器不行,学乐器需要把孩子搬来,必须在线下接触到孩子,才进入到第二步。
2)其次,是孩子喜欢。少儿的心智发育不完整,喜欢与不喜欢,是流动的,锁定很困难。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家长孩子都请来了,但因为现场没有做好,没有打动孩子,导致孩子不感兴趣。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
其它的少儿培训项目,我们只需要在线上先跟引流,然后对有兴趣的家长进行跟踪,不感兴趣的,我都不让你来,感兴趣的,通常来了就大致搞定!
乐器就不行,就算家长想来,也带孩子来了,也不一定能够搞定孩子。学习这种事,毕竟不能代劳,孩子不想学,家长是没法强迫的。
加之学习乐器并不是国家的战略,没有纳入教育的硬指标,完全是学生家长自己决定的事情,诸多因素合在一起,造成了乐器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主线!
不是主线,又面临决策的复杂性,这就是当下琴行招生难的大局面,大环境。
今天这个故事的结论,是展示出琴行招生面临的大格局,也是大困境。这个大格局最终决定了我们这个行业的整体面貌:它的大小,规模,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