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一部《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轰动广州大剧院并造成话题的英国新锐剧团1927,不但将在8月13-16日携最新力作《机器人魔像》载誉归来;他们也是广州大剧院今年的歌剧大制作《魔笛》的创意团队之一!1927剧团擅长于将动画技术和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以哥特式的画风展现幻想般的世界。让我们来听听《魔笛》导演、柏林喜歌剧院总监巴里·科斯基和1927创始人苏珊娜和保罗的话,了解这部魔幻大制作的奇妙构思。
1927剧团和魔笛合作的念头是从何而生的呢?
巴里·科斯基:《魔笛》是世界十大歌剧之一,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德语歌剧。每个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对《魔笛》里莫扎特创作的音乐耳熟能详,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无分年龄的歌剧——八岁的小孩和八十岁的老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能触动他们的地方。对我来说,呈现这部作品是有不少压力的,导演《魔笛》最大的挑战是真心接受它的多元化,任何试图从单一方面去阐释这部歌剧都注定要失败的。你要衷心地为剧情的荒诞和矛盾欢呼,接纳和爱上其中的幻想、魔法、超现实主义以及那直抵人心的情感。
大概是三年前,我欣赏了1927剧团的《在恶魔与深蓝色的海之间》。那是他们的第一部剧,表演刚开始,演员和动画的完美交融就让我着了迷。“1927”向我展示了糅合哑剧、杂耍、漫画、拼贴画的独特美学,几分钟之后,一个想法就在我脑海里萌生——这群人一定要和我一起制作《魔笛》!保罗和苏珊娜的最大优势就是他们从未背负过我那样的心理包袱,他们能把《魔笛》变幻为真。
1927剧团《机器人魔像》剧照
最后结果就是这一出来自柏林的独特的《魔笛》。虽然苏珊娜和保罗是第一次在柏林工作,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艺术内涵早已有所心系,尤其是20年代的绘画、歌舞剧、默片还有动画。苏珊娜、保罗和我都是讽刺剧、杂技、音乐厅和其他相似类型的演出的爱好者。我们最爱的当然还有默片,所以让帕帕基诺像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一样;让摩罗有诺斯法拉图的特点;让帕帕基娜使人联想到露易丝·布鲁克,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魔笛》并非对默片的致敬,只是默片的特色让我们有了借题发挥的契机。
是因为很喜欢默片,才让你们把剧团命名为“1927”的吗?(注: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诞生)
苏珊娜:剧团命名其实和一个爵士歌手有关,当时的想法只是一种即兴的直觉。从前没有人相信有声电影会超越默片,我们却从这个观点里找到了兴奋之处。因为我们制作的剧目均采用了动画技术——这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很多剧团都会在表演时使用动画技术,但“1927”用新的形式把动画展现出来:我们不是先排演剧目然后添加动画,也不是先制作动画然后为它而设计演出,在“1927”,两者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我们的剧目诉说了很多人的梦境,有时,我们甚至把人们的噩梦裹上糖衣外壳,让观众细细品尝。
保罗:如果觉得我们的作品仅仅受到20年代的默片影响,那就错了,我们并不受限制,在所有时代里找寻有趣的视觉概念,例如18世纪的雕刻画和现在的二次元漫画。在制作剧目时,我们对美的追求是没有界限的,最重要是的合适。举个例子,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在唱段里他喝着红酒唱着歌,而我们给他喝的不是普通红酒,是一杯超级巨大的粉红色鸡尾酒。苏珊娜的这个创意来源于某天,她想到粉红色的大象飞舞在天上。而我立马就联想到最为人熟知的小飞象的形象,这个是属于40年代的画面。我想说的是,无论怎样的想象和画面,最终只要能符合剧目的气氛和宗旨就有可能被放在舞台上。
苏珊娜:对于我们来说,《魔笛》就是一趟穿越各个奇妙世界的旅程。但我们的每一个演出都是在统一的风格引领下诞生的,这确保演出不会离开我们剧团独特的美学。
莫扎特《魔笛》 德国柏林喜歌剧院
演出时间:2015年10月30日-11月1日(周五-日)20:00
演出地点:歌剧厅
演出票价:280 480 680 880 1280 1680 2280VIP 2880V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