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音乐周报》署名张燚的文章对笔者《上海很需要两座歌剧院》一文予以驳斥,仔细读过张燚的文章后,笔者还是想再说点什么,以示补充与回应。
首先,歌剧固然是一门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语言演唱为主的西方古典艺术。但对于艺术而言,是不是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敬而远之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少目前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国人的英语听说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听懂电影里“说的是什么”的水平,可是在中国得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永远都不必担心本土影院票房的问题。抛开字幕和翻译不说,我们走进歌剧院,需要的并不是听懂了“唱的是什么”,需要的仅仅只是切身感受这部歌剧并尝试体会其中的“美”。笔者记得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曾说过,“一个歌剧制作就好比一部大片”,大可不必拘泥于舞台上的独唱或合唱“唱的是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诸如舞美、布景、灯光、服饰、造型以及表演等一系列共同建构起“歌剧”这门舞台表演综合艺术的各个要素。
其次,在国内物质文明建设日益繁盛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却明显滞后乃至匮乏。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投资回报率”、“成本——收益”等纯经济学的角度类比政府批准建歌剧院和建商品房这两种土地使用的选择问题。因为文化和经济这两个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两者的异同,文化必然是准备着要“赔钱的”,而经济必定是预期着要“赚钱的”。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指标性一线城市,“以经济补贴文化”的进路,即不惜投入多少亿的地方财政支出以期未来三五年内来兴建起两座新歌剧院的取向,纵然无法被所有人认同和点“赞”,也一定是值得被所有人肃而起敬的。笔者也承认建歌剧院不像建电影院那般轻而易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各方面皆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要知道,一座歌剧院所折射出的文化价值恐怕是两万座电影院加起来也比之不及的。
最后,在笔者看来,在这个高等教育已经相当普及的国内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有知识,没文化”的社会菁英却越来越多。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蛇口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然这些都是经济建设层面的真理与口号了。一旦转到文化建设层面,情况便迥然不同了,在目前我们不只是上海还需要两座歌剧院那么简单,本质上我们还更需要集体地对文化、艺术予以敬畏、理解以及永远抱持着一种欣赏,至少是尝试去欣赏的基本态度。(文/左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