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下大众需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今天,我们所有音乐学院都是基于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缺乏现代音乐的教育模式。”
手小一样成钢琴名家
“我的手是最不适合弹钢琴的手,在中国成名的钢琴家里,这是一双最小的手,刚好能弹到8度以外的9度……”
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好奇与追求
作为曾经的“琴童”,非常能理解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小孩子的那种反叛心理。反思对比中,他以钢琴家运用一定丰富想象力将同一首曲子演绎出上百种音色的案例来要求自己。“我们会让小孩子听小鸟的叫声,听世界万物发出的声响,让他们自己谱曲,哪怕曲子只有哆来咪三个音节,那也是一种自我创新。听到孩子们自己的曲子,我会感动,这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音乐情趣,而不是一味地孤独苦练。”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音乐家
孔祥东喜欢带着iphone或ipad,随时现场演示各种好“玩”的音乐软件,包括现场将他与大家的对话通过软件编程变成一首或动情或欢快的乐曲。
“一款名为‘songify’的音乐APP可以把一句话变成了一首歌,‘smule’可以为影像作品个性化配乐……一系列人性化的音乐软件让多媒体音乐流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这一切已经成为最方便快捷的音乐教育方式。”
于是他说: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音乐家,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每个家都可以弥漫音乐氛围
环境音乐有别于背景音乐。有些人会向孔祥东诉说:“我家孩子在学习音乐,可是我们家没有音乐氛围啊。”孔祥东认为:“音乐氛围哪来呢?很简单,让你家的音响系统多出点声音,吃饭时听听音乐,干家务时听听音乐,让音乐弥漫你的生活。”
中国听众对音乐过于敬畏
音乐被故意概念化,认为阳春白雪才是音乐的本质,“以‘高雅’‘通俗’来区分传统与当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为标准,是片面的。”孔祥东非常担心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会疏远音乐与普通听众的距离,这对音乐而言恰恰是致命的。中国听众对于音乐过于敬畏,“其实音乐只有让普通人去唱去表现,才有生命力。
音乐的表现力是无法标准化的
演奏时的各种表现,原本是钢琴家进入音乐之后发自内心的举动。但是,功利主义在音乐教育界蔓延,有些老师教授钢琴时,为了增加孩子演奏的表现力,竟然连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都有各种标准化的要求,说什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