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吴霞)东西方乐器能完美结合吗?古老的民乐能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吗?10日晚,一台由上海民族乐团原创的民族音乐会《海上生民乐》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随着舞台上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缓缓落幕,舞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中国的二胡碰到西方的大提琴,经典唢呐与电声跨界混合,八千年的骨笛遭遇三千年的古琴——整场音乐会把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作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为内核,古琴、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一一登场演绎《风》《雅》《颂》《和》四个乐章,演出采用综合视听的呈现形式,以独奏、重奏、合奏等丰富样式,结合视频、灯光和舞美,充分挖掘中国民乐在表达上虚实结合的写意意境,让民乐既好听又好看。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民乐中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甚至是哲学思考;民族乐器,更代表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在罗小慈看来,民族音乐作为深入每个中国人基因中的音乐“母语”,是展现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好方式。
据介绍,本场演出并不是《海上生民乐》的首次亮相。2016年10月12日,《海上生民乐》就作为该年度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亮相,而这也是艺术节历史上首次用民乐作为开幕演出。当时,来自德国的著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作为观众在台下观看了整场演出,结束之后,他向罗小慈表达了自己的惊讶:中国民乐竟有这样系统完整的乐队,呈现的乐曲色彩竟能如此丰富。随后,凡是有民乐演奏,他每一场都去,而每听一场,心中就多一分创作的冲动。
“这是上海民族乐团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作曲家进行一整台的音乐会创作。”罗小慈坦言,她希望通过这次的创新融合,让更多观众感受民乐的全新音乐色彩。
从“海上生民乐”到“上海奥德赛”,上海民族乐团正努力用音乐“母语”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