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江苏无锡举行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上,浙江音乐学院(筹)代表介绍了该校将“深度音乐审美与音乐养生”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新教学方法,引起了热烈反响。
自编序曲引学生“入境”
浙江音乐学院(筹)学科发展与科研部部长田耀农表示,针对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该校音乐养生与保健治疗中心将音乐的审美与音乐的养生、保健相结合,提出一种“深度音乐审美”的教学方法,基于印度瑜伽中的“入定”(进入禅定状态)、佛教中的正念禅修(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和现代心理学中的催眠术,精心制作了在欣赏曲目之前的导入音乐,相当于序曲或引子,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田耀农教授介绍,为了让学生听音乐时专心致志、排除所有杂念,上课时将窗帘拉起,学生不必正襟危坐,可以躺着、趴着、歪着、闭着眼睛,由深呼吸开始,老师暗示、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非常集中又极度放松的精神状态,即进入听音乐之前的正念(瑜伽或浅度催眠)状态,之后再放音乐作品。一次课下来,学生们不仅领会到音乐世界的美妙,还感到身心轻松、充满力量,缓解了压力、紧张和抑郁。
他说,引导学生时所使用的不是简单的、现成的音乐作品,而是特别为某个治疗目的、某部音乐作品专门制作的一段音乐,可能是特别合成、创作、编曲的某些音乐,帮助学生进入一种故事的特殊氛围里。比如要欣赏《天鹅湖》,并非一开始就播放主题音乐,而是先播放特别制作的导入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放松、调整呼吸,让学生体会“波光粼粼的湖面中,天鹅变成少女与王子相遇”的故事情境,时间长度相当于一部主题音乐作品的一半。
不同曲目组合对治不同症状
田耀农教授介绍,“深度音乐审美与音乐养生”作为公共音乐课程,音乐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都要学习,每周一次课、一次三堂课连续上。
从聆听声音、聆听作品开始,将欣赏音乐与养生保健结合起来,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与其具有的养生、治疗功能相对应:有故事情节的叙事类作品,如《天方夜谭》、《天鹅湖》、《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具有抒发情志的作用,适用于心情压抑、萎靡不振者和气郁气滞、消化不良者。
绘画类的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舒伯特的《小夜曲》和中国作品《高山流水》、《阳关三叠》、《平湖秋月》等,具有很好的镇静作用,适用于心情浮躁、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
表达各种情绪、情感的抒情类作品,如《二泉映月》、《江河水》、马思聪的《思乡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克莱斯勒的《爱的忧伤》等,具有诱发回忆的作用,适用于得意忘形的亢奋状态。
哲理性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等,具有振奋精神的作用。
音乐养生与保健治疗中心对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根据不同的欣赏与治疗主题,将上述曲目进行搭配组合,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前,帮助学生解除疲劳、缓解紧张与心绪不宁、减少精神忧郁,用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缓解神经衰弱与失眠,用中国作品《瑶族舞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和中国乐曲《军港之夜》,用于大考前的准备阶段;舒缓压力、治疗食欲不佳,用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国作品《花好月圆》和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用在自然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剧烈时等等。
目前,“深度音乐审美与音乐养生”课程在浙江省其他一些高校里逐步推广,如丽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有助于清理负面能量与情绪、提升创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