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是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马勒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两种体裁,且两者紧密相连。可以说他的交响曲是“歌曲化的交响曲”,他的歌曲是“交响化的歌曲”。在音乐的素材上两者相通,即在交响曲中或完整或局部地引用一些歌曲材料,而他的歌曲往往配以交响乐的伴奏。歌曲增强了交响乐的标题性,交响乐的手段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马勒的交响曲是典型的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其感情容量好表现幅度上都大大超过前人,要么极度的欣喜若狂,要么是极度的阴暗沉郁,在这两种对立感情范畴之间,穿插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和烦恼的倾诉,有时甚至于恐怖怪诞,这些在他的音乐中得到充分展现。在艺术歌曲方面,他与前辈不同之处在于努力歌曲和丰富的管弦乐音响融合,采用管弦乐队伴奏,创造了具有交响风格的艺术歌曲。
(BBC纪录片:伟大的马勒)
交响曲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是马勒交音乐创作的最后阶段的硕果,歌词取自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诗作。重现管弦乐队与人声完美结合的形态。对生活充满热爱又对死亡充满恐惧的马勒,把尽情享乐和预感死亡的矛盾揭示的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作曲家自身的矛盾,也是后浪漫主义暮秋意境的写照;《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以及《第九交响曲》具有创作上概括和总结的作用,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前面的作品进行了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有充分反映了马勒晚年异常复杂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在写作技法上,交响曲的结构有很大的变动,不仅章节数有增有减,快慢乐章的安排次序也相应变化,而且乐章之间的规模有时也不成比例;一些作品的演出编制大为扩充,不仅每个声部的乐器数量增加,还增加了其他的乐器,再加上声乐演唱的各种手段的引入,如第八交响曲由于演出编制庞大,被称为“千人交响曲”;音乐的旋律歌曲化,平易近人通俗大众化;和声语言在后期作品中相当复杂,大量使用不协和和弦,全音阶等,显露出无调性的征兆。
马勒预示当代、保留浪漫、包容多元;他接通传统、现代、后现代,他是继贝多芬之后又一个交响曲里程碑。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的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显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糅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