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嘻哈音乐在国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发。摇滚,民谣,嘻哈之后,人们把眼光都投射在了电子音乐领域,相信在那里将迎来下一个爆点。但是电音离爆发还有多远?
嘻哈和电子几乎是国外最流行的两种音乐类型,它们在内地的发展前景也被不少音乐人和资本方看好。
今年夏天,嘻哈音乐在国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发。回想在节目播出之前,真有一点恍如隔世。年初人们都还唱着《成都》,守在电视前看《我是歌手》。短短几个月,《中国有嘻哈》从开播到收官播放量达26.8个亿。嘻哈音乐像30年前的摇滚乐一样,受到无数年轻人追捧。
电商品牌,游戏,电影,快餐,酒水,短视频,共享单车……无论哪个领域,凡是具有年轻属性的品牌都争抢着和《中国有嘻哈》的选手们合作。其中不算最火的选手小青龙近期就接了至少七首广告歌曲,其他爆款更是可想而知。
嘻哈音乐这次爆发所带来的过渡膨胀不免让人担心。因为被抬得越高,可能摔得就会越惨。内地的摇滚乐和民谣几乎都是经历了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等待第二次爆发,嘻哈音乐也是一样。在摇滚,民谣,嘻哈之后,人们都把眼光投射在电子音乐领域,那里或许将迎来下一个爆点。
为什么我们看好电子音乐?
今年在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举办的音乐中国博览会上,麦爱文化创始人、CEO宋洋出席了大会并做了演讲。他从艺人、乐器和演出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子音乐的可能性。
国外一线艺人的作品已经非常电音化
宋洋从艺人的角度指出,影响国内年轻人市场的海外主流明星,作品已经非常电音化。拿格莱美来说,获奖的一线明星都有电音化的作品。日韩一线艺人作品也有很多是电子音乐风格。而今年格莱美获奖的摇滚艺人,乐队大都还停留在80、90年代。可以看到整个传统的摇滚领域,已经很久没有产生,或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真正能影响到年轻人的艺人存在了。
电子音乐是未来音乐制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宋洋表示从乐器发展的历史来判断,电子音乐是必然的一个趋势。他把乐器的时代分成了三个。
第一个时代是古典乐器的年代,靠共振物理发声制作音乐,这个时期的乐手,以及制作音乐的人所用的乐器都是这种特点。2.0时代,虽然有了音色电子数字化的尝试,但还是保留了乐器的形象以及乐手演奏的形式,这部分的群体,基本上对于乐器的演奏是有情怀的。3.0的乐器时代完全抛弃了乐器的形状和物理共振,使音色的想象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电子音乐人完全可以靠一些控制器甚至ipad或手机做音乐。
这是科技在音乐上产生的一个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乐器发展会往电子音乐方向走。因为科技音乐带来给人更便捷,无论是传统,还是电声乐器,还是需要有传统的那种枯燥的方式。如果在电子音乐领域来讲,乐手就会非常的开心舒服。
国外大部分音乐节为电音类型,国内提升空间较大
2015年时宋洋观察到,国内基本上95%都是非电音类的音乐节。但国外的一个票务网站登记全年全球有686场音乐节,其中电子音乐节有487场。所以从音乐演出这个角度上未来电子音乐节或者电子类的演出现场在国内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正是看到国内电音巨大地发展潜力,宋洋在2015年毅然决然的把方向调整在电音领域,把麦爱的项目重点与经营主旨转至“电音文化推广”,入局国内电音市场。
国内电子音乐节市场的火爆和挑战
转型电音不到一年,麦爱文化拿到了微影资本千万级融资,并且把成立较早的本土电子音乐节品牌INTRO收入麾下。17年初又获得了松禾资本领投的数千万A轮融资。
麦爱文化投资方、微影资本董事总经理张熠曾公开表示:“投资麦爱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的确确认为,在未来国内的音乐类型中,电音会是主流和发展方向。”
在电子音乐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情况下,音乐节市场提前看到了电音的火爆。小型的电音派对还都处于地下状态,而电子音乐节已经成为了聚集大批年轻人群的方式。去年虽然国内电子音乐节的数量只有26场,不过仍以13%的比例成为市场占比最大的垂直音乐节类型。
六月初道略音乐产业发过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值得关注的本土电子音乐节品牌数量就有8个。虽然整体水平和国外还有一定距离,不过这些音乐节都表现出了自身的亮点。比如在长城举办了十几届的长城电音节,注重体验的迷笛电音节,人流量巨大的乐杜鹃音乐节等等。还有新晋的电音节品牌丛林电音节举办仅三届支出和收入就基本持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其年轻有为的80后创始人黄诗骋、周搏一都是深度的电音爱好者,在活动执行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国际视野。
在去年的26场电音节中,有一个本土的电子音乐节品牌就占了5场,总共吸引了18万人去现场观看,它的名字叫百威风暴电音节。
风暴电音节的创始人周铂弘在娱乐行业已经工作了15年,参与过多媒体编程、演唱会和音乐的制作、活动赞助以及娱乐营销。据了解,周铂弘还是曾上海卫视一档知名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我型我秀》的制作人之一。薛之谦、戚薇等人都是从这档节目走出来的。
在成立风暴电音节品牌之前的几年,周铂弘的公司主要在做演唱会,演唱会主办方拼的是艺人资源,很多热门项目都要抢。他深深的感受到处在音乐产业链下游的被动。在接受周末画报的采访时,周铂弘表示在2013年,感觉自己开始处在一个“被玩”的状态。而且随着全球最大的两家演出公司LiveNation和AEG进入中国,演唱会市场更加激烈。于是,同年他决定进入电子音乐这个当时在中国市场玩的人很少的领域,创立了风暴音乐节。一来是看中电子音乐的潜力,二来创办音乐节品牌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以前我们被艺人玩,现在是我们玩艺人了”,周铂弘半开玩笑的对记者说。
去年周铂弘的公司A2LiVE完成了A轮融资,并宣布第五届的百威风暴电音节将登陆7个国内及海外城市。
这个时候国际著名电音节纷纷进驻中国大陆。去年的电子动物园(ElectricZoo)登陆上海。今年Ultra,Life in COLOR,DLDK(Don't Let Daddy Know)都正式宣布进驻中国大陆,这些大牌音乐节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玩法。9月10号和11号,Ultra上海站顺利在上海世博园举办。两天吸引了5万名Raver,高水平制作,强大的阵容,超嗨的现场氛围成为今年国内电音圈最值得关注的一档盛事。
Ultra在中国的成功落地给很多本土品牌上了一课,国内的电音节市场也进入了白热化。在加速竞争,加速革新,加速淘汰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了国内电子音乐市场的发展。
电音为何迟迟未被引爆?
在坚信电音会是下一个爆点的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国内电音市场的困局在哪儿。
国内电音市场处早期阶段,知名电子音乐人甚少
嘻哈音乐在国内爆发之前,其实已经融入到台湾的流行音乐之中,掀起过一阵浪潮。周杰伦,王力宏,潘玮柏的歌中具有大量的嘻哈和说唱元素。王力宏十二年前的专辑《盖世英雄》就请来了《中国有嘻哈》里的Hiphop Man欧阳靖合作。
正是有了这么多年大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嘻哈才能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爆发。
相对于嘻哈潜伏了这么多年,电子音乐则还太早。摩登天空老板沈黎晖今年在音乐财经的年会上也表示,电音与嘻哈这两种形式更看好嘻哈。
不得不承认,国内电音市场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很多运营者,包括品牌,俱乐部等,几乎都处在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内地电音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大牌明星出现。
业内人士告诉道略音乐,技术含量上由低到高大致是民谣到流行,到摇滚,到嘻哈,再到电音。所以中国的电音有很多都会让人觉得“土”,原因就在于技术不够。电音不是用电脑随便点点就做的出来,它里面有很高技术含量在里面,我们还没有掌握到。“那种感觉就好像盖房子,木屋最容易盖,木屋最容易盖,而盖高楼就太复杂了,木屋最容易盖,木屋最容易盖,而盖高楼就太复杂了,你要想排水,电怎么走等等。”
因此尤其是内地还是独立音乐人称霸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玩吉他,玩电子音乐的本身数量就不多。
国内普遍对电子音乐的认知度低
目前,周杰伦,王力宏,潘玮柏,蔡依林这些老牌的流行歌手的作品里都融入了电音元素。当红的新生代歌手吴亦凡,鹿晗,邓紫棋,吴莫愁等人也出了大量的电音作品。所以90后,00后们大多都是电音的潜在受众。不过,国内大部分受众还是听得较少。
《社会摇》以及大张伟近几年的一些作品倒是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大张伟的演唱会要比许多歌手的现场嗨。他的一些作品说到底其实就是EDM(电子舞曲)。只是会被人挂以Low和土嗨的标签。
目前国内大部分电音节都是偏EDM风格的。可EDM仅仅只是电子音乐的一个很小的类型。很多人都把电音误认为只是EDM这种类型。还有人把DJ这个词的意义给理解错。在一些不是EDM类型的电子音乐节上,DJ打了两个小时,演出都快结束了,依然有人会问:“你们暖场的什么结束。”可见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电音的。
宋洋也表示:“我们公司运营电子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招来的员工有的对垂直文化领域比较陌生。同时我们在做演出的时候,品牌怎么认知,当地的政府怎么认知电子音乐,什么是电音,这更是一个问题严峻的问题。”
另外国外电音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性和药物等问题也影响了国人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了电音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音乐节市场不够成熟,电音节盈利困难
内地这么多音乐节,盈利的并不多。那么电音节更可想而知,最知名的风暴和丛林也仅仅是达到收支平衡。
电子音乐节邀请的海外艺人价格是相当高的。我们看到一些电音节的压轴阵容经常会说请来了某某百大DJ。不可否认百大DJ有很多优秀的大热门,但很多人认为百大DJ榜单更像是一个商业骗局,凡是上了这个榜单的DJ演出价格都很昂贵,并且排行充满了水分。此外,一些当红的百大DJ在每个地区都有代理商,代理商给出的往往是翻了几倍之后的价格。国内也存在恶性竞争抬高艺人演出价格的情况。所以一场电音节光艺人费用都是好几百万。差不多相当于其他类型的音乐节总成本。
国外的音乐节大致都是靠门票回收成本。总收入赞助占百分之20左右,酒水占30%,一半的收入来自于票房。国内像Ultra上海站,两天也只有5万多人,想靠票房收回成本并不容易。当然Ultra的票房还是卖的最好的之一。也拉来了不少赞助,比如Ultra上海站的第三舞台就完全冠名给了哈啤。
很多本土品牌继想保持水准又想实现盈利,就只能增大赞助的比重。比如风暴电音节成立第二年就和百威合作,赞助费用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艺人方面,因为风暴举办的城市比较多,所以主办方A2LiVE会直接去和艺人公司去争取到优惠价格,而并非代理商,从而降低艺人成本。
一些大人口的电音节,会采取不同的思路。并不强调阵容和曲风,降低门票价格,吸引更多前来游玩的观众,而并非真正的Rave迷。
电音和其他形式的活动结合也是常见的一个方向
中小型的电子派对的收入更加纯粹,基本依靠卡座和酒水。而报批难和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是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从业人士指出,club目前过多的还是夜店文化,随着电音文化的普及,也将会在国内得到一定的发展。
目前A2LiVE,麦爱文化,现场时代这些较大型的公司都十分注重全产业链的布局,电音文化的宣传和本土艺人的培养。如麦爱签下了人气新人徐梦圆,A2LiVE力推旗下的Kaku,Kingchain等。在音乐节上,各公司也都提到了培育本土品牌的重要性。比如Ultra电音节的几大主办方,引进Ultra都有着自身的目的,或提高公司在泛娱乐领域的影响力,也或是作为开发本土电音节的一个跳板。毕竟引进不是长久之计。
说到底,在行业人眼里电音离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较早的布局,全产业的思考才能在电音真正爆发之前分到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