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意大利语: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年-1594年2月2日),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作曲家,也是十六世纪罗马乐派的代表音乐家。
由于帕莱斯特里纳在教会音乐中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被人称为「教会音乐之父」,后来也被广泛被世人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生平
帕莱斯特里纳于生于罗马附近的的小镇帕莱斯特里纳,当时归属教皇国。当时人们常以杰出人士的生地称唿该人,所以人们也以帕莱斯特里纳称唿他。对于他的准确出生日和早年生活,人们所知不多。
他的创作生涯基本上在罗马度过。他在多个教堂任职,其创作曾引起教皇重视。但是后世有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的真实程度则是有待考证的。帕莱斯特里纳出道时,意大利深受北欧风格的复调音乐影响,其中最出名的作曲家是纪尧姆·迪费和若斯坎·德普雷。帕莱斯特里纳之前,意大利还没有与他们成就相当的复调作曲家。
帕莱斯特里纳于1537年来到罗马,在圣玛丽亚·马卓雷大教堂唱诗班内当歌手。后因变声,于1544年回到故乡任圣阿加彼塔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兼声乐教师。他结识了时任当地大主教的德尔蒙特,并来往甚密。1550年德尔蒙特被选为教皇,为尤利乌斯叁世。
1551年,帕莱斯特里纳被任命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下属的朱利亚合唱团的乐长。1554年,他的的第1部弥撒曲集出版并进献给尤利乌斯叁世。这是当时第一部由意大利人创作的弥撒曲集,此前的弥撒曲集多出自低地国家如法国,葡萄牙等国。同年由教皇推荐,未经考试就得到当时教会音乐家的最高荣誉──教皇合唱团歌手。
帕莱斯特里纳于1594年死于罗马。按照当时习俗,他的遗体在其逝世当天就被下葬。他的棺木上铭刻了圣歌之王(Libera me Domine)。有叁个合唱团一起在其葬礼上演唱了圣歌。
音乐
帕莱斯特里纳曾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声乐作品,弥撒曲、经文歌等尤为着名,其中也有许多无伴奏合唱的作品。被确认为他所创作的弥撒曲有105首,另有10首尚有疑问。此外,他还写有375首经文歌,68首奉献经,约80首赞美诗,35首圣母颂歌,约50首的意大利语宗教性牧歌以及耶利米哀歌和连祷等。
最着名的作品《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曾被后人认为是为了劝说教会放弃对复调音乐的限制而作的。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对天主教教堂音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可以看出他不同时间作品风格的演变。巴哈特别喜欢他的 Missa sine nomine,在编写B小调弥撒曲时研究及演奏了这首弥撒曲。大部份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都是在1554年到1601年出版的十叁本作品集中,最后的七本是在帕莱斯特里纳死后才出版。
帕莱斯特里纳音乐的特点是不和谐的部份多半会限制在一小节中的弱拍。因此产生了更流畅的复调音乐,现在认为这是文艺復兴后期音乐的风格,因此将帕莱斯特里纳(和奥兰多·德·拉絮斯)誉为在若斯坎·德普雷之后,欧洲顶级的作曲家。
「帕莱斯特里纳风格」视为是文艺復兴时期对位法的基础,大部份是归功于18世纪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约翰·约瑟夫·富克斯,在他的《艺术津梁》中将帕莱斯特里纳的技巧编写为学生作曲的工具。
很多有关帕莱斯特里纳的研究是在十九世纪由Giuseppe Baini所提出,他1828年提出一篇专题论文,使得帕莱斯特里纳再度出名,而且更加强了在特伦托会议改革过程中拯救教会音乐的说法。十九世纪倾向的英雄崇拜出现在此论文中,在普菲茨纳创作歌剧《帕莱斯特里纳》时达到高峰,而且此论点还一直延续到今日。
后世影响
德国后浪漫主义作曲家普菲茨纳曾根据帕莱斯特里纳的事迹创作其最着名的歌剧《帕莱斯特里纳》。
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评论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与传统復调乐曲之间的联系:
就是巴赫和亨德尔也很少有这样的空间和音效的感觉。贝多芬的前人,几无能如此贴近帕莱斯特里纳,发现其部分失传秘密者。
代表作有104首弥撒曲(包括《马塞勒斯教皇弥撒》),300余首经文歌,大量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