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显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仅北京市场,就将有十余部大戏陆续上演。与此同时,国内为数众多的音乐剧原创作品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创排当中。然而在从业者看来,在国内音乐剧市场繁荣景象的背后,仍有顽疾待破。
专业人才稀缺
西方百老汇的音乐剧创作流程堪称一个工业生产线,它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储备的“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音乐剧创作中,缺乏专业的音乐剧导演是个大问题。目前,活跃在这个领域的导演大多属于跨界,有的是话剧导演、有的是歌剧导演。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但在音乐剧的呈现上,还是会遇到一些在审美上的水土不服。
戏剧唱段变单曲
在国内的音乐剧舞台上,有着很多带有相关艺术类符号的标记。用金培达的话说,有的一看就是做歌剧的人在做音乐剧,有的则一看就是做话剧的人在做音乐剧,话剧加演唱也是一种音乐剧创作的误区,“原本该有一些交代和推动剧情的唱段,在这些剧中间就成了一首首单曲”。
驻场、巡演场地受限
在美国,一部新的音乐剧诞生,一定要先驻场演出,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修改和在票房上得到一定的成绩后才有资格去巡演。但是在国内,音乐剧大多是创作出来在一个剧场演出一轮几场之后,就必须为了投资回报开始巡演了。常听说国内都想打造像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样的剧院区,如果真能成事,必然会对音乐剧创作和运营带来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