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他为人好学,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的个人品格也很好,在大是大非上,没有缺点,而且,在梨园界是出了名的,非常热心帮助别人,人缘好。梅兰芳身边最重要人物之一就是齐如山。齐如山对于梅兰芳帮助很大,他不仅是一位编剧,而且还懂表演,梅兰芳很多昆曲的剧目都是齐如山教的,到梅兰芳去上海时,他已经辅助梅兰芳十几年了。
《霸王别姬》这出戏最早是一位名叫李施勘的人写的,写了两本,是杨小楼提携尚小云演。后来齐如山看了,将两本缩编成一本,梅兰芳陪着杨小楼唱,当时这出戏中杨小楼的戏更多。在虞姬自刎了以后,霸王同刘邦的手下还有一场乌江大战。
后来,杨小楼发现只要梅兰芳扮演的虞姬自刎以后,他后面的乌江大战武打再猛,观众也不看了,有很多人都提前“抽签”,他就演不下去了。此时,梅兰芳的势头已经很大了,两人之间还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不愉快,后来两个人也就不再合作这部戏了。
徐城北先生认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都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技巧上的,第二个是艺术上的,第三就是文化上的。梅兰芳就是一位已经达到最高层次的京剧艺术家。现在的人们,对于梅兰芳在技巧上的成就已经不了解了,因为没有看过他的戏,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只是通过一些图书或影视剧了解。
梅兰芳的美不在于结果,更重要是过程,梅兰芳是怎么成为梅兰芳的。例如梅兰芳在排演《穆桂英挂帅》这出剧目的时候,梅先生为了让手里托着的印总能保持平稳,唱的时候又不能老扭过头去看手里的印,他就在里面放了一个铆钉,如果印歪了里面的铆钉就会动,他就能感觉到了。
现在仔细遐想这些场景的时候,会发觉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很巧妙的细节,这就是过程。
梅兰芳先生生前为其操琴的最后一位琴师姜凤山先生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姜凤山先生从1949年开始正式为梅兰芳先生操琴,一直到他逝世。他表示,在他的印象中,梅先生这个人简直没办法用语言形容,“他的为人处事,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关心他人,而且平易近人。他的为人太好了,空前绝后”。
他介绍,梅先生是很早就没有父母了,跟着伯父梅雨田一块生活,他的这位伯父是给谭鑫培拉胡琴的。梅先生起初学戏时条件并不好,尤其是眼睛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显着无神的样子。因此他姑母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后来梅先生就通过养鸽子练眼神,鸽子在天上飞,他就瞧着鸽子飞,非常用功,非常认真。
当时姜凤山曾负责给梅先生吊嗓子,“他们家三人一块吊,葆玖、葆玥还有梅先生。在生活当中,梅先生和我们非常随便,梅先生是做了一辈子小学生,一点架子没有。我们跟他说戏、改戏,都是由我们几个人给他参考”。
他介绍说,他主要是帮助梅先生纠正唱腔,给他吊嗓子,“别人给他提的建议,他都会非常谦虚地接受。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谁去找他,从来没有拒绝过”。刚解放的时候,他家的门口有两个解放军给他站岗,有很多朋友看他去,大家都比较害怕。
后来梅先生知道了,梅先生就跟周总理说,“我门口最好别麻烦人家站岗了,这样我们那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看我都不敢进”。后来周总理就把这两个站岗的给撤了,安排了一个门房,找梅先生还得登记。后来梅先生又知道了,就跟门房说:“是找我的千万别拦,只要我在家就让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