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走红了二十多载的钢琴家,他不是俊俏小生,没有偶像派的本钱;个人的隐私没有怎么透露,更没有绯闻轶事供外界炒作。他就是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他的演奏相当平均和平衡,看或听他的演奏,不会骤然给人留下某方面强烈的印象,但过后都能使人很回味,仿佛对作品的了解进入到更深入的层面。这或许是他持续保持在一线的原因。2016年11月16日,他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带来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4年暑假,香港梳士巴利道旁的崇光百货大促销,旁边的半岛酒店以及那一列的奢侈品牌旗舰店也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暑期的顾客,各种海报和宣传品妆点得大街绚丽多彩。而梳士巴利道的另一边,只有文化中心外墙一副巨幅海报与马路的对面“对望”,那是港乐2014-15年乐季开幕音乐会的海报,钢琴独奏布朗夫曼与港乐总监梵志登的头像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与对面的繁华相映成趣,这似乎是一副香港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的状况图。
就在2014年七月前后的两、三个月,布朗夫曼非常忙,他的日程表很满,奔忙于欧美各地各个乐团的乐季闭幕音乐会或开幕音乐会。由于乐季的开幕或闭幕音乐会对于乐团整个乐季的表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被邀请在乐团乐季开/闭幕音乐会的独奏家,往往都是乐团非常认可和具有很高票房能力的演奏家。能被不同乐团轮番邀请参与其乐季开/闭幕音乐会,可见布朗夫曼受欢迎的程度。
笔者记忆所及,叶菲姆·布朗夫曼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走红。当时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出版了一系列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斯特恩是多年后第一次出版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唱片,备受关注,人们也注意到,作品中份量与小提琴相当的钢琴部分,演奏者布朗夫曼是斯特恩儿子辈的年轻人,可见大师对其赏识。正是在灵魂导师斯特恩的扶持下,布朗夫曼很快就成为一线当红的钢琴家,后一直走红至今。
一个演奏家走红与否,主要的指标之一是看其每年音乐会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布朗夫曼的独奏会和协奏曲的演出非常频密,基本每年在80-120场之间,如现在的郎朗或王羽佳。不同的是,布朗夫曼几乎是在过去20多年间都保持着这样高的演出密度,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要保持这样的走红程度,一方面,要演奏家以及他的经纪公司都要与业界保持很好很好的关系,和乐团/指挥、演出场所、唱片公司、演出经纪、乐评人、媒体、同行、作曲家、音乐节的组织管理者……布朗夫曼最厉害的是与指挥、乐团的关系非常好:以色列爱乐/梅塔、爱乐乐团/萨洛宁、威尔瑟-莫斯特/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苏黎世市政厅乐团/津曼、柏林爱乐/拉特尔、纽约爱乐/吉尔伯特……几乎都很愿意邀请他和乐团弹协奏曲。
乐团与指挥都喜欢他,说明布朗夫曼的保留曲目广,从古典、浪漫到现代,从传统到炫技再到新作,都能弹;与不同的乐团/指挥合作适应性强,能适合风格截然不同的乐队/指挥的要求;演出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质量的保证,不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保证演奏的艺术质量在水平之上;有超强的为人处世的能力,没有为乐团或者指挥留下麻烦事去收拾。
另一方面,作为演奏家,在长的时间内、高密度的演出几乎是无休止地精神输出,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有很多早逝或者退出的天才音乐家,就是因为不堪高强度精神付出而导致悲剧的发生。从30岁多岁到现在接近60岁,布朗夫曼保持着每3-4天弹一场的密度,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演奏不走心,按套路演奏,不但评论界不放过你,观众也会很快知道。无法保持那么长时间的走红。如果都很尽心投入,全身心付出,那么精神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可见布朗夫曼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是多么的强!
作为欣赏者,一般不会理会演奏家或者组织者背后的这些许许多多,他们最关注的是演出本身。每次演出的完成质量、艺术质量和动人程度,是演奏者对听众的交代。如果将布朗夫曼从出道至今,每个阶段的演奏都留心欣赏,会发现他是一个特别能琢磨的人。在隔一个小的阶段,或者在某个重要的演出之后,他自己的演奏都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或者提升。在相对小的时间内,外界可能不会觉察到这种演奏上的变化,但是积累到相当的一段时间后,这种提升就很明显。
比如,我们比较他在1997年获奖的那两张协奏曲的专辑和现在的协奏曲演奏,触键比以前深和透,发音更饱满,音色不停留于表面的光亮而是丰厚的质感,炫技段落的效果更建基于作品本身逻辑关系的递进,音乐的线条更加清晰干净,对作品的诠释更回归到作品本来应有的基调。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他演奏大型作品,如本文开始时港乐的那场开季演出的布拉姆斯协奏曲,格局、气势都做得很大,但小细节的处理尤为细致。因此听起来,作品的演奏都是恰到好处,仿佛作品本来就应该是那样子。
布朗夫曼不是俊俏小生,没有偶像派的本钱;个人的隐私没有怎么透露,更没有绯闻轶事供外界炒作。他的演奏相当平均和平衡,看或听他的演奏,不会骤然给人留下某方面强烈的印象,但过后都能使人很回味,仿佛对作品的了解进入到更深入的层面。这或许是他持续保持在一线的原因。
文/赵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