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两米,
极品男模的身材;
脸庞俊秀,
带着典型的东欧气质;
染发、耳洞、
纹身、夸张项链,
从外表根本无法看出他是一位古典钢琴演奏者;
钢琴圣手,
一秒弹16个音符;
以上是马克西姆身上显而易见的标签,
然而你却不曾发现,
他本是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钢琴家!
“我们的小镇里到处都是枪弹,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你必须生存下去。钢琴就是我的唯一”。
1975年,马克西姆出生在克罗地亚的一个叫做ibenik的小镇。九岁开始习琴的他,随即展现出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不幸的是,15岁的马克西姆遭遇了战乱:1990年开始的克罗地亚战争,让人民饱受摧残。小马克西姆一度被困在地窖里长达8天。在之后长达5年的战争中,他除了吃饭、睡觉外,剩下的时间都专注于练琴,四周虽枪林弹雨,他却“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离奇的经历,宛如电影“战地琴人”剧情。
《克罗地亚狂想曲》,马克西姆的代表作之一。明快的节奏描述了饱受战火洗礼后克罗地亚灰烬中的残垣断壁,夕阳倒映在血泪和尘埃之中的悲惨的画面。
在和平世界生活的人们,永远无法体会到战火纷飞的无情,谁能想到,马克西姆这样一位名噪一方的钢琴家,曾经历残酷的战争,却始终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另一位和马克西姆有着同样境遇的、从防空洞中走出来的钢琴家,肖邦的“越南传人”——邓泰山,也曾在战争中,用信念支撑着对钢琴的执著。
邓泰山,这个名字并非家喻户晓,但他如同一名隐于市井的“高手”,闲云野鹤,淡泊名利。我们都知道,2000年,李云迪获得第十四届肖邦钢琴比赛的金奖,而邓泰山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比李云迪要早20年。1980年10月,来自36个国家的149名青年钢琴家齐聚波兰华沙,年仅22岁的邓泰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金奖及玛祖卡特别奖、波兰舞曲特别奖。
这位优秀的钢琴家,1958年出生于越南河内,其父母为职业钢琴家,家中两兄一姐都分别学习钢琴、小提琴。如果你现在问他,在儿时的记忆中,战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会轻描淡写的用“日常化”来形容那段令人恐慌的往昔。战火无情,枪弹无眼,在防空洞里,一群孩子分享一本曲谱,没有录音、没有资料,就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一代钢琴骄子顽强地成长起来。
邓泰山曾在一段采访中这样说到:“我学琴的时候,每个人都等待着、期盼着坐上琴凳,因为每天仅有20-30分钟的时间能练习,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全神贯注。现今的琴童,每天有5-6个小时练琴,反而不在乎了。对练琴来说,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所以,当时的经历也培养了我对音乐的专注力。”
以上两位钢琴家的遭遇,让人不禁想起了电影《钢琴家》的片段。宁静的钢琴曲与战争的残酷,以及让人胆战心惊的轰炸声、枪声炮声形成的鲜明对比。然而我们庆幸的是,两位钢琴家没有遭到战争的戕害,否则我们还怎能聆听到那些藏在指尖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