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活动>大师>音乐史上我们搞错的那些事儿

    音乐史上我们搞错的那些事儿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6年9月1日
    [摘要] 巴赫广为流传的《G大调小步舞曲》真实情况:该曲并非巴赫所作,因为巴赫而广为大家所知倒是真的

    巴赫

    巴赫广为流传的《G大调小步舞曲》

    真实情况:该曲并非巴赫所作,因为巴赫而广为大家所知倒是真的                                                                              

    因巴赫而出名的小曲 G大调小步舞曲(作品Anh.114)是现今许多琴童都会弹到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该曲记载在《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中。虽然该曲因巴赫的这本小集子出名,但它并非巴赫所做。1970学术界正式认为该曲的作者是巴赫的朋友,管风琴家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


    原曲所在的曲集《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中的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温柔美丽,她比巴赫小15岁,是一位宫廷小号手的女儿,曾是一位颇有前途的歌手。据说她很小就见过巴赫。安娜嫁给巴赫之后就退出了歌坛,安心在家操持家务。后来巴赫带领全家来到当时冷清的外省小城莱比锡。为了给年轻的安娜解闷,巴赫教她弹管风琴,给她写轻快俏丽的小键盘曲集。他曾赠予安娜两个音乐笔记本,里面都是为她而作的音乐。其一作于1722年,他们结婚之后的第一年。第一本是一只破旧褪色的浅绿色笔记本,内页边角装饰着棕色皮革,看得出曾经精美华贵,如今只遗留下三分之一的谱页,都是片段的小乐思,有后来的法国组曲、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巴赫清唱剧中的咏叹调和练习小曲。1725年,在安娜生日的时候,巴赫再次送了她一个音乐笔记本。这本有39首曲子,有巴赫的曲子,还有其他作曲家的曲子。我们后来说简称的“安娜笔记本”主要是指后一本,后来还给编了号(BWV Anh.),里面最著名的就是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                   

    真实情况:出版商把曲名写错了


    1810年4月27日贝多芬完成了他流传最广的《致爱丽丝》.当时他追求自己的女学生Therese Malfatti,遂写了这首甜美明媚的小曲赠给她.手稿写着"FUR Therese,1810年4月27日,为了回忆。贝多芬”等字。"1867年斯图加特在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却把曲名错写成《FUR ELISE》(致爱丽丝)。自此就以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真实情况:这个名字真不是贝多芬起的,和盲女也没啥关系                                                                                   

    这个真的要吐槽下语文课本的以讹传讹了!多少人都是因为这段文字误会了“月光”奏鸣曲的来历:该曲一般指贝多芬于的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尤指第一乐章。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曲于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据称,此作品题献给贝多芬17岁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贝多芬自己在该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乐谱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样。


    “月光”的名字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月光”这个名字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的本意。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裘莉塔·圭齐亚蒂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对于本曲,尤其是第一乐章,历来有着不同的解读,包括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对朋友的追思和对女学生单恋的宣泄等。柏辽兹认为其气氛如哀歌一般。费舍尔也认为第一乐章是葬礼上的歌。贝多芬的一位传记作者阿诺德·谢灵则称此作品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在情绪上有所关联。在具体内容的诠释上,并没有共识。


    由于第一乐章气氛沉着、朦胧、有着静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辽兹评论说:“这是人类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诗篇。”他亦将右手的旋律称为“追悼”,这与“月光”的解读大相径庭。


    即便在贝多芬的时代,该乐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贝多芬烦恼的地步——他对自己的学生卡尔·车尔尼说:“我绝对写过更好的东西。”


    莫扎特穷困潦倒?

    真实情况:莫扎特挣得一点都不少,但有可能常常举债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自己的臆测和想象中把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生活描绘得穷困潦倒,认为他四处给伙伴写信以求得资助,天才的生活历经苦难,最后的归宿却是被草草掩埋于一个乞丐集中的坟墓中。但是,事实情况与人们的想象相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得·谢弗的戏剧《莫扎特传》以及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由此改编电影给我们的误导。


    实际上,莫扎特挣得一点都不少,但有可能常常举债。


    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曾有一个展览,展出了莫扎特生命最后的十年(1781年-1791年期间,莫扎特居住在维也纳,直到35岁去世)中收到的账单和收据。这些文件表明,在维也纳音乐界,莫扎特获得的1万弗罗林(当时货币)年薪,在当时看来堪称一笔巨款。策展人奥托·比巴说“以莫扎特这样的收入绝对可以纳入到前5%的高收入人群中。在那个时代,一年500弗罗林,便可以维持一份非常舒服的上流社会生活,一个劳动者不过就是挣到25弗罗林一年。” 


    莫扎特还能通过教授钢琴和开音乐会挣钱,同时,作为皇家宫廷乐师还有额外收入。他拥有私人的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停车位,在维也纳,他还拥有一套7个房间组成的公寓,紧挨着大教堂。展出的文件还包括一张由莫扎特签出的800弗罗林账单,由其皇家资助人约瑟夫二世支付。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在一封信中夸耀儿子在一场个人音乐会上挣得了1000弗罗林。“这真难以置信。”利奥波德写道。


    展出的信件显示,这位作曲家几次三番从朋友处搜罗钱财以支付他昂贵的旅行费用,为了躲避债主追债,他不得不一再搬家,最起码搬了11次。“我们需要把21世纪的人们从莫扎特的浪漫传奇想象中解脱出来,人们以为他是个艺术斗士,事实却是,他确实是个天才,却是个直到生命结束都敛财不止的天才。他负债累累,沉湎于赌博无法自拔,这个嗜好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没有别的‘爱好’可以解释他为何开销如此庞大。”策展人如此总结。关于莫扎特的举债,还有人研究说,在莫扎特的年代,负债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货币短缺。


    传说莫扎特死后被草草掩埋于乞丐的坟墓中,这明显也是个以讹传讹的故事。事实却是他被掩埋在一个寻常的公墓中,与同时代普通人无异。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央苑艺教通 发布人:叶子

    相关阅读

    • 18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68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20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2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4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51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12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5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