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福斯特是 19 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民音乐家。他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作品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噢,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生活当中的福斯特一直贫困。据说,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福斯特出生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宾夕法尼亚,早年当过仓库管理员。正由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以福斯特熟悉和了解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黑人从非洲家乡带来的火一般的节奏、嘶喊和基督教唱诗班天使般的圣歌结合,成了福斯特心中的灵歌。黑人教堂给了他创作灵感和激情。在《我的肯塔基故乡》一歌里,黑人们赞美家乡的美丽,亲人的慈怀,可是,“厄运来敲门”,黑人们只得告別家乡。思乡的苦楚,现状的不公,命运的弄人,福斯特把这些都写到了自己的歌中,也因此久久感动人心。
福斯特的所作中,《老黑奴》在世界各民族流传甚广。
中国作家余华在谈他的名著《活着》创作谈时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老黑奴》是福斯特 1860 年离开家乡匹兹堡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曲名中的“老黑奴”确有其人。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他耳闻目睹了老黑奴一生被奴役,却善良待人,最后寂寞死去的悲剧。正是基于深深地同情和自我谴责的心境,《老黑奴》旋律凄美、亲切却又哀婉动人。
《老黑奴》既是福斯特对老黑奴的哀思,也是其对自身境遇的哀叹。写这首歌时,福斯特挚爱的亲人们几乎都一去不复返。可敬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个兄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住到了克利夫兰,两个姊妹也远嫁他乡……此时的福斯特又遭遇家庭婚变,妻子带走了年幼的女儿,福斯特孑然一身,流落纽约,不善理财的他四年后孤寂离开了人世,年仅 37 岁,作于 1863 年的《美丽的梦神》成了福斯特的绝唱。
斯蒂芬·福斯特虽然一贫如洗,英年早逝,但他的歌却永留人间,成为全世界宝贵的财富。他短暂的一生为黑人歌唱,也为世界人民歌唱。1940年他被选入“美国伟人纪念堂”( 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 )。匹兹堡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的怀特斯普林斯都有福斯特的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