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
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弦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国吞武里大学博士生导师,朝鲜音乐家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出身于音乐世家的金辉,在父亲小提琴教育家金仲平的教导下,从小琴童成长为现在的音乐教育者。
别把音乐当任务
金辉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他能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特别对于琴童学琴的态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我初一的时候,钢琴不用功,主要是觉得钢琴对我不是个难事,我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我总是跟学生说,音乐真的比文化课难,音乐需要比文化课严谨、认真,要透过纸面的东西体会内在,不是眼前掌握了什么东西。这个说法比较抽象,音乐没办法量化,是好是坏要看你的标准,与你热爱到什么程度,你想去体会多少音乐有关。”
很多小孩起初是爱音乐的,后来把音乐当成了任务,变成被逼迫着学习。因此,金教授提倡把音乐当作背景音乐去欣赏。比如吃饭的时候,放上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的熏染,让孩子感到他们不是被迫要听这些音乐的。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今年是金教授回国的第8个年头。他曾在国外呆了19年,对比中外的学校和教学后,发现中国的孩子缺乏独立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处理自己的各种问题。
“我在国外也教学,我认为中国孩子学音乐遇到的最关键问题就是缺乏独立的能力。国外的家长鼓励孩子自我思考。一件事情孩子无论做得对或错,家长都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不把孩子当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让孩子顺着家长的意思,要孩子‘乖’。说实话,音乐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对世界、人等理解,是诠释者发自内心真诚的表现。现在国际大赛上,我们的学生跟韩国、日本的学生差距就体现在这里。我想说是教育系统的问题,但我越来越发觉很多不合适是从家长的教育开始的。”金教授说。
保护孩子的音乐天性
在不断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金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要鼓励孩子自主考虑问题,大胆去做。在他的学生中,有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最初的音乐才能很高,但几年后,莫名其妙地,孩子的才气就没有了,对音乐的表达力也没了。原本,金教授很自责,觉得是他教学的问题,后来慢慢发现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在音乐上缺乏自我意识,没有强烈的‘我想’,都是家长强加的。他指出这个问题,现在也是中国教育中最大的障碍。
金教授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我总是不停地问学生,他们的回答也都一本正经,必须正确,没有幽默感。但中国孩子很聪明,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很强。比如,我会按照他们的方式À琴,让他们从我身上找问题,他们很聪明,都能发觉问题在哪里,我甚至觉得他们聪明到都可以不用老师来教了。然而,同时他们缺乏自我意识,所以在音乐的表达上就不如外国学生那样有想法。”
从小建立音乐审美
回国8年里,金老师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中国基层小提琴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他说:“业余的琴童,我见过挺多,那些基层提琴教师很令我感动,我在心里给他们大写的赞,毕竟启蒙教育是最难的、最花心血的。但我有一丝隐忧,尤其是看到那些5、6岁的孩子,东西的确学了很多,À琴却像个小机器人,孩子演奏时就是注重运、持琴、换把,连摆的姿势都一模一样,看不出音乐上的自我表现。所以,我一直都在向基层老师呼吁,孩子有了音乐审美,才会提高技术。艺术不是没有好与坏,一定是有好坏之分的,不过是在你心目中,我没法告诉你,只能根据你自己的修养来找到。其实,你不给孩子建立音乐审美,他永远就没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