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交响乐演出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当前德国演出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根据德国舞台协会的统计,德国平均每年上演各类交响乐演出约9000场,拥有约130个交响乐团和众多室内乐团,如以人口基数衡量,德国是世界上拥有乐团密度最高的国家。
公立、广播乐团持续活跃
德国剧场与交响乐团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乐团(80多个)隶属于各级剧院(国家剧院、州立剧院、市立剧院)或者歌剧院,这些乐团的编制从40人到130人不等。乐团除了完成本剧院的演出任务外,也要以音乐会交响乐团的形式深入到小城镇去演出。德国还有30多个纯粹的音乐会交响乐团和13个广播交响乐团。
德国实行联邦制,文化开支主要是州和地方的事务,国家只提供一小部分资助。公立乐团和剧院都是以公共拨款为主,赞助和私人捐助为辅。私人捐助只占1%,通常用于特定项目。德国舞台协会称,德国每年用于公立乐团和剧院的支出为20亿欧元,相当于各级政府总支出的0.2%。
在柏林、慕尼黑、汉堡、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大中城市里,音乐会演出种类很丰富,人们可以在世界级著名乐团的音乐会中进行选择,如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交响乐团等。
广播乐团是德国乐团文化的又一特色。德国的广播乐团隶属于公共广播电视台,是靠广播电视费养活的。他们主要演奏委托作品和主办自己的音乐会系列,如一些新作品、巴洛克到浪漫派时期鲜为人知的作品,通过广播来扩大听众群。广播乐团的一些音乐会系列都取得了国际声誉,像西德意志广播电台的“新室内乐”和“时代音乐”、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的“音乐万岁”、北德意志广播电台的“新作品”等。另外,广播乐团也会与财政扶持的职业合唱团合作。
乐团工作在德国算是很抢手的职业,每年约有1400名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而市场只能提供约170个职位。一个中等乐团时常会有200多个应聘者,其中还包括外国人。有的乐团通过招收实习生的办法进行筛选,对优秀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表示录用意向,学生也可在实习演出中积累经验。
地方乐团秉持特色 看重社会责任
德国很多小城市都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而又富于传统的音乐中心,德国音乐会演出市场的维系靠的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德国的乐团尤其是小城市的乐团,属地特色十分明显。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不同,德国历史上长期处在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诸侯多、宫廷多,而宫廷里面大多配备乐团,直到19世纪以后,这些乐团作为诸侯的遗产逐渐归了地方和州政府。
在演出市场上,地方乐团与巡演乐团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巡演乐团带着同样的节目到不同地方演出,基本上不用排练新节目以适应某地观众需要。本地乐团则不同,它不能重复相同的节目,而要不断地推出不同的节目以满足市场需求,节目规划的连续性是巡演乐团难以做到的。许多乐团的音乐总监利用演出市场的这些特点,在不同城市里实现着各自的艺术梦想。乐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市场,如音乐会开场前讲座、下午场音乐会、配合文学的音乐讲座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德国乐团文化的特色之一。
地方乐团还担负着为当地青少年和成人教育提供演出服务的任务。例如在东部城市开姆尼茨,罗伯特·舒曼爱乐乐团的成员要为本地区30所学校服务,担任“课堂监护人”陪伴学生到毕业,以各种方式让学生接触、了解古典音乐和乐团日常工作。这样的乐团在德国也很多,可称为当地文化和演出市场的启蒙者。
乐团文化转型 争取年轻观众成重点
近20年里,德国乐团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也有新乐团出现,主要是新音乐乐团,由公共资金支持,像青年德意志爱乐乐团集中了有才华的音乐学院学生,他们与洛林·马泽尔、马库斯·斯代茨等国际知名指挥家合作。乐团不设首席指挥,实行自我管理、集体制定节目。从该乐团中分出来的现代乐团,和北威州音乐工厂一样,根据演出需要而扩充乐队成员数量。在古音乐方面,主要活跃着一些私人乐队,像“科隆音乐古董”乐队,他们积累了乐手资源库,按照项目而聘用乐手。
乐团文化处在转型期,面对新挑战。过去德国人听交响乐是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体现,而现在这种形象淡化了。用新策略来争取年轻听众,是所有乐团都面临的问题。慕尼黑爱乐乐团对4800名观众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观众平均年龄在58岁。
当下,德国乐团为青少年和家庭举办音乐会已很常见,在英国和美国很普及的青少年听众速成方式也开始在德国被应用。一些乐团学习美国和北欧模式,采用驻团作曲家的模式,便于使听众与作曲家之间加强了解和产生互动。有的乐团整个演出季确定一个主题,按照音乐历史,有计划地安排节目,组织入门讲座活动,以帮助更多听众尽快了解交响乐。在一些城市如多特蒙德、艾森、波鸿等,正在规划或建设音乐厅和剧场,建筑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同时让当地乐团有了常驻地,外地巡演乐团也有演出地,还可在音乐厅举办多种活动,有利于乐团提高自身形象和扩大影响。
作者:区听涛
来源:中国文化报
猜你喜欢:苏州交响乐团年内诞生,陈燮阳出任音乐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