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印象,认为强势的作曲家谱写的音乐多激烈,温柔的作曲家写下的音符则要舒缓许多。然而下面这几位作曲家却颠覆了这种印象,他们外表温和,但笔下的一些作品却气势如宏,充满了阳刚的力量。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韦伯相貌平凡,常年患有肺病,身材瘦弱单薄,天生右臀骨有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1826年在他最后一部歌剧首演7周后便撒手人寰,年仅40岁。
但韦伯虚弱的外表下掩藏着非凡的才智。他的著名歌剧《自由射手》不但弘扬了德国的民族精神,而且成为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驱。特别是第三幕中的《猎人合唱》,具有德国民歌的风格,恢弘的圆号声勾勒出一派山间森林的自然景色,与猎人的大合唱相映照,场面极为雄壮。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温文尔雅,他的作品也以旋律柔婉抒情著称,并形成了从悠长缓慢的曲调开始,渐渐推向高潮,又由激扬到舒缓回到原来格调的所谓“贝利尼式的旋律运行”的独特风格。
然而贝利尼歌剧中还有不少段落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激情,音乐激昂振奋,许多曲调已成为爱国歌曲流传至今。尤其是歌剧《清教徒》第二幕结尾时的二重唱《响起号角》,其威武雄壮的气概,在整个意大利歌剧中都颇为罕见。
门德尔松出身名门,一生幸福,形成了他平和的内心。他的音乐也如同在暖房里培植起来的花朵,鲜有浓烈的感情,缺乏戏剧性的冲突。
但他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第四乐章却激情四射,热烈奔放,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较为少见。该乐章主题采用了一种带蹦跳性的意大利舞曲“萨塔雷洛”,描绘了罗马狂欢节的喧闹场面。乐章结尾,节日喜庆的人们仿佛将四散而去,但眼看要远去时又高潮迭起,乐曲剧烈而狂热。
《降A大调“英雄”波罗乃兹》是细腻敏感的肖邦于1842年创作的一首充满战斗力量的波兰舞曲。
全曲气魄浩然,像首宏伟的交响诗。乐曲结构为复三段式。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引子过后,呈现出一个刚劲的主题,充满了自豪与信心。乐曲中间部分是一个著名的演奏段落,肖邦在钢琴上展现了一幅千军万马雄伟壮观的战斗画面。经过再现部分,最后全曲在坚定有力的节奏中结束。
出生于比利时的法国作曲家弗朗克被誉为“法国交响乐之父”。他天生谦逊,品格高尚,默默埋头于创作不求闻达,到晚年才出名。
《d小调交响曲》是弗朗克创作的唯一一部交响曲,也是他经常被演奏的代表作。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展现了由苦难心酸,向往光明幸福,最后终于征服内心孤独与痛苦的历程。第三乐章气势宏伟,波澜壮阔。该乐章融合了之前各乐章的主题,经过斗争与发展,回答了第一乐章的“疑问”动机。最后乐曲在对人生肯定的辉煌音响中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