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活动的前一天,我们去采访了宋思衡。宋思衡是个有趣的钢琴家,整场采访就没有按照过采访提纲的进行,一直在跑偏。作为一个钢琴家,宋思衡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不务正业”的多媒体音乐会,我们节选了他对最近一场多媒体音乐的看法,让大家看看他是不是“不务正业”。
Q:对着音响练琴感觉如何?
A:诶你怎么知道的(一脸惊讶),这是其中一个练习的方法。我们一般采取一个速度比较中庸的版本,这样除了看总谱以外,耳朵还能实际地听到音响。所以我跟乐队合奏基本上没什么负担,因为他们演奏的内容我都知道,这是非常实用的办法。但是你不能每天都这么做,如果每天都这么做的的话你就会变成那个版本,你的很多处理就会有偏向性。
Q:您之前的多媒体音乐会跟一个电子音乐家合作,这还是比较新奇的,能给大家说一下吗?
A:B6嘛,那次音乐会是改编肖邦《前奏曲》的,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是电子风格。(Q:就像Jaques Loussier对肖邦的爵士改编一样?)电子音乐有很多种改法。比方说抽出一个前奏曲的动机输进电脑,电脑就会生成一个频谱,然后就在这个频谱上进行修改。电脑会自己运算出一条旋律,非常奇怪,但是非常好听,当然啦,每个人对“好听”的定义会不一样。
Q:所以整场音乐会还是有很多随机性的东西出现的。
A:它有随机性的东西,也有自己做的东西。基本来说,就是把前奏曲的节奏展现出来,毕竟在我看来,肖邦《前奏曲》的节奏与和声比旋律更加重要。
Q:这种音乐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A:电子音乐跟古典音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古典音乐的音色都是固定的、现成的,小提琴有小提琴的音色,钢琴有钢琴的音色。但是电子音乐是自己“创造”声音,是通过合成器调整出来的。我们现在听到的电子音乐,都是二、三十年前日本的电子音乐大师“创造”出来的,然后我们的耳朵在经过长时间的聆听之后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其实它也可以变成别的样子,譬如无法命名、无法定义的声音,这样完全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你自己来判断音乐是什么,音色是什么。这颠覆了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太有意思了。
除了颠覆音色以外,电子音乐也颠覆了我们对结构的认识。我们接触的古典音乐有开始、有中间、有结束。电子音乐很像东方音乐,是一个循环的东西。你从任何一个角落进去,都可以接上,这有点像中国和日本的雅乐。东方的音乐,包括印度音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永远循环,非常迷幻。这就是东方音乐的特质,它对时间的理解就不一样了,这跟东方的历史观念和思维方式非常接近。
Q:您在做跨界的多媒体音乐会同时,又回去演奏传统的古典音乐作品,会不会有一种类似“精神分裂”的感觉?
A:我是完全没有问题。我觉得要跨界的话,你首先必须对你所从事的东西有深入的了解,不然你是“跨”不好的。你要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东西,如果只是凭着感觉弹,那是很危险的。西方艺术跟中国人理解的艺术是不一样,中国人其实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凭感性的。西方艺术有点像科学,一板一眼地算清楚。比方说在古典音乐里面,版本是很重要的,要解读作曲家的意思。中国的古乐,是工尺谱,解读的范围很大。
采写/谢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