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交响乐,有一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甚为专业。今天,小编搜集了一些在交响乐中那些你好奇又不敢问的小问题,就让我们来听听专业的指挥家和乐手老师的回答吧。
A演出前乐手为什么一定要在台上调音?不能在台下调好吗?
一方面,音乐会开场前半小时是每位演奏员最为忙碌而紧张的时刻,有些人可能在疯狂地练琴,而有些人则在养精蓄锐,总之,后台的时刻完全属于个人。
另一方面,很多乐器本身非常敏感,随着时间与温度的变化音准会产生微妙的不同。所以,音乐会开始前几分钟,演奏员纷纷上台,等所有的人到齐后乐队首席便会带领大家开始对音,这也预示着音乐会即将开始,观众们安静下来,久而久之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音乐会礼仪。
那么关于对音这一环节,具体是对哪一个音呢?标准答案是 C 调中的 la,它被称为标准音,几乎所有乐器均以此音为基础来进行调音,这个音在外部环境中的稳定性极好,听觉上也较为舒适,这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音都能校准。
B为什么有的提琴手腮处垫布,有的直接在琴上加了一个看上去像硅胶的套?
垫一块布是因为怕拉琴的时候下巴部分出汗,会影响到演奏,而且有些人具有疤痕体质,一直夹琴皮肤颜色会变深。“硅胶套”指的是“肩垫”。一般人脖子长度大于琴身“厚度”,所以在琴尾加一个肩垫才能把琴稳固地夹在下巴和肩膀之间。也有人不用肩垫,而在衣服里塞一块海绵,也是为了补上这个“高度差”。
C小提琴和中提琴从外观上究竟如何区分?听交响音乐会时也很难看出来
中提琴外形结构和小提琴基本相近,但尺寸比小提琴要大一圈。在音乐会上,中提琴在舞台外侧的效果较好,因为中提琴的音孔()和小提琴是一样的,横置共鸣效果好,并且在外侧的话不容易被乐队低音声部盖住,声音比较容易传出。
除了从视觉上去判断,其实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用耳朵听,中提琴音高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定弦依次为 c、g、d1、a1,在交响乐队中,属于中音声部的中提琴音色温暖而丰满,像是女中音,较之小提琴的绚丽,它略显内敛,与大提琴的深沉相比,则更富有感染力。
如果说小提琴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脸,那么中提琴更接近人的内心,它平凡而不可或缺。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表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精益求精,那么中音声部就需要演奏得出色,整个乐队才会显得有血有肉,否则听起来就只有一个躯壳。”
D演出前,第一小提琴首席会带领乐队调音;而演出结束时,指挥会与首席握手,表示合作愉快。为什么第一小提琴首席有着如此高的地位?第一小提琴首席是指挥之外的第二号人物,根据何在?
在管弦乐团的弦乐器组中,小提琴部分分为两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负责乐曲主音部分,第二小提琴负责和音部分。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是整个弦乐组的首席,同时也是整个乐团的首席,他负责整个乐队的音准和调音。
众所周知,交响乐现场演出和平时排练是完全不同的。现场演出中总会有不一样的情绪——包括观众的氛围、指挥的心情、乐团的整体发挥等等,所以在轻响、节奏、停顿等处理上都是完完全全的临场发挥,大家需要随时注意指挥的一举一动。
这时,一个优秀的第一小提琴首席对于整场演出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演出中,首席会和指挥有大量互动交流,通过这种交流,首席会将指挥的意愿传递给乐团其他成员。《交响情人梦》里提到过,“首席需要像避雷针捕捉雷电一样捕捉到指挥的情绪”,也就是说,在公开演出时,第一小提琴首席需要衔接乐团和临场自由发挥的指挥。
当然,首席的作用可不仅仅于此。在 1850 年之前,作曲家、演奏者和指挥一般都是同一个人,不论他们是作为键盘手还是小提琴首席出现。十八世纪末期,随着乐曲越来越复杂,同时大键琴退出历史舞台,小提琴首席任务太多、无暇顾及更多东西,小提琴首席的跺脚声和键盘手的拍手声让乐手们很易分心,所以需要一个独立的控制力量来控制整个乐曲的演奏——于是专职的指挥出现了,小提琴首席也逐渐退居二线,领导整个乐团的音准和调音以及负责一些独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