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对于台湾的文创产业是一个特殊年份。不仅是台湾的最高级别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台北的两厅院呼之欲出,旗下的重量级演出场所两厅院音乐厅于次年建成,更重要的是政治气氛有所松弛,带动文化和传媒发展。未雨绸缪之中,两家文艺院团于1986年先后成立,分别为经由公有制改组为财团法人制的台湾爱乐乐团(NSO)和纯粹民营的朱宗庆打击乐团。这两家乐团多有体制不同之处,在曲目、运营、理念和结构上亦少有相通之处,但却不无以台湾之光雄踞,影响力辐射至内地,也遍及国际。2016年恰逢这两支岛内顶级乐团的30周年志喜,探究他们的发家与心得体会,其实也是从深层次洞悉台湾文创发迹之奥秘。
自信精锐的文化之音
自2010年起,通过三次内地巡演,台湾爱乐乐团在内地乐迷面前崭露头角。虽然宝岛的西洋管弦乐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思聪时代,但台湾爱乐的建立才是上世纪下半叶之事。1986年,台湾当局的教育职能部门集结新生代优秀音乐家成立了联合实验管弦乐团,以打造顶尖交响乐团为目标所成立。其后与内地的交响乐团相仿,乐团几经改制,不无折腾。首先1994年乐团更名为音乐厅管弦乐团,被编入到新近成立的台北中正文化中心托管。2005年,随着中正文化中心实行财团法人制成为台湾第一个行政法人制单位,也就是乐团的上级机构转企,乐团更名为台湾爱乐乐团(NSO)。
2005年至2014年间,乐团以中正文化中心下辖的乐团运营,获得傲人成绩。首先是两任总监先后发力。旅德的简文彬和2010年上任的吕绍嘉均为华人指挥翘楚,在德国重量级歌剧院任职,吕绍嘉更曾担任大名鼎鼎的柏林喜歌剧院首席指挥。总监的加持下,乐团专业水准迅速攀升。其次,乐团聘请老一辈德国体系下如今硕果仅存的君特·赫比希担任首席客座指挥。虽然赫比希指挥的水平与水准并不连贯,但经过严格德国乐队长体系培养的他在德奥曲目方面自有一套,也心传给了台湾爱乐。在此基础上,乐团近十年来做到了令内地同行业为之汗颜的成绩,比如独立上演音乐会版的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全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埃莱克特拉》,挑战管弦乐极致。2015年初的欧洲巡演也得到诸如《金融时报》、《歌剧》和德国《新标点》等刊物不错评论。
2014年中,乐团再次迎来改制。起因是其上级机构中正文化中心改组为台湾表演艺术中心,下辖台北两厅院、高雄卫武营文化艺术中心和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张的台中歌剧院三大演出场所,外加台湾爱乐乐团和其他11处室内展演场所,共计席位13203座。这一做法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巴比肯艺术中心、南岸艺术中心、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希望以统一调配但松散管辖,享有高度自治且独立核算的机构,勾勒出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图景。作为该中心旗下惟一一支交响乐团,台湾爱乐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接受的财政拨款从原先的占年度预算的30%锐减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无论是商业赞助还是听众售票都面临空前压力。由于乐团独立尚不到两年,因此还未有出具独立的财算报表,故此文尚无法对乐团的预算、开支、收入及财政结构等报表做系统分析。
然而通过过去8年来,无论是简文彬时代或吕绍嘉时代的音乐会观摩,还是参与拥有台湾爱乐大量主力成员的海峡爱乐乐团2010年及2012年的两度两岸巡演的前后操作,笔者都能感受出台湾爱乐的高度专业和职业化运作。乐团长久以来的执行长邱瑗以果敢和创意著称。在她的带领下,乐团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品牌音乐会,其中就有每年年底的一套两场新年音乐会。不同于大量上演圆舞曲或者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新年音乐会,台湾爱乐新年音乐会一直以标新立异打动人心,比如笔者现场观摩的吕绍嘉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还有中国首演的勋伯格《古雷之歌》,不仅考验乐团的训练成效,更在宣示新时代和新年的开启。2015年年末的新年音乐会,笔者再度有幸到访。由乐评人焦元溥撰写脚本并改编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配上特制的动画效果投影在两厅院音乐厅管风琴前的大屏幕上,再加以金马奖影后张艾嘉一人分饰14个角色,打造出一台奇幻与温暖兼修,老少咸宜的跨年音乐会。
拥有99名团员,每年演出约75场次,以“生动,精致,悸动”为使命宗旨的台湾爱乐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那便是女性团员比例高,超过半数。一般来说,在越是先进社会的地区,乐团中的女性比例越高,比如北欧诸国。NSO的弦乐声部乃至圆号声部都由大量女性成员,无疑是其尊重女性,形态先进之处。
民营院团的看家法宝
在台湾的管弦乐团中,除了台湾爱乐,还有与它处于同一级别但一直受制于体制钳制和人事纠纷导致萎靡不振的台湾交响乐团(NTSO),半职业化但享有极高声誉的台北爱乐乐团,市属的台北、台中及高雄交响乐团。加上其他的地方级及大专院校的职业乐团,台湾的九支交响乐团肩负起了并无管弦乐传统的宝岛对管弦乐的大量期盼和满足。
在这些机构所代表的大型省级乐团生态的另一端,是中小型乐团的蓬勃图景。台湾的独立文创生态一直生龙活虎,不管是林怀民的云门舞集,还是赖声川的戏剧坊、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英年早逝的李国修的屏风表演班,都是个中佼佼者,令内地同业肃然起敬,在观众中亦属于票房保证。在音乐界,也有这样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那便是朱宗庆。
1986年元旦过后,朱宗庆与一干子弟围炉结义,怀揣对打击乐的热爱,在满腔热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之下,成立朱宗庆打击乐团,朱宗庆担任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发展至今,该乐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集合打击乐演奏、教学、研究和推广四大目标的生态环境。这一小环境不仅立足于乐团30年来的近200首委约作品,委创制作的近60面铜锣,20张CD,16届台北国际打击乐夏令营,17次中国巡演,32度国际巡演,还有遍及台湾的27个教学点和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学部门,更有三个梯队的演奏团员组成的三支打击乐团及近百套成熟的音乐会曲目可供随时调用。步入朱宗庆打击乐团,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大院”或苹果专卖店,自给自足的大院内从学校到理发店一应俱全,苹果商店的各线产品牢牢把控了人们对3C产品的需要。朱宗庆打击乐团以及其教学系统就像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覆盖到了播种和收割的全部过程,自给自足,但又乐于分享,并且是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台湾爱乐仅仅是一个演出机构,直到2014年才成立NSO学苑致力于育英的话,那朱宗庆打击乐团从1986年建团伊始便确立了整套模式和模块化运营。如今这套管理体系层次分明,每个行政人员都分工明确,办公室分为教学系统和团部两大块,独立运作但又千丝万缕。朱宗庆很大程度上已经从舞台上退出,转而教授打击乐博士培养青年才俊。
也许用创始人本人的话来总结三十年创团心路历程最为合适不过。在一篇题为《跌撞成长的舞台经验谈》一文中,朱宗庆提到了民营院团必须具备的素质。“首先,要在残酷舞台上保有一席之地,专业的能力与视野、技艺与好奇心。其次,表演艺术工作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精髓,即使是个人的演出,也必须仰赖表演者与技术和行政人员相互配合。再者,为促成美好结果,自律与团队纪律便显得不可或缺。最后,分享的热情,是多数表演艺术的天职,无论何时、何地,以真诚恳切的心情去做艺术的表达,应是不变的初衷。”
总而言之,要具有专业、团队、纪律、热情四项核心精神,思考人才、舞台、内容三大环节,这便是朱宗庆创办运营民营乐团并形成如今气候的看家法宝。
也许说到容易做来难,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台湾爱乐和朱宗庆打击乐团所代表的大型演艺机构及民营乐团,折射出台湾文创生态30年来的气象万千。唯有付出,才有收获。在看到台湾文创日新月异的同时,更需体验和洞悉其当家人的艰辛不易,才显“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诚意。文/唐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