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柏轩将于4月2日首次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领衔指挥威廉·麦金利《音乐会变奏曲,为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而作》、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三个作品。
当晚演出前的19:15,在星海音乐厅大堂举办的音乐会演前讲上,苏柏轩将用粤语为大家介绍音乐会中的作品。主页君热情号召大家提前前往大堂,聆听这位年轻指挥内涵爆表的讲座。
苏柏轩于1982年在香港出生,毕业于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他曾经连续两年担任香港管弦乐团副指挥,负责重新设计及领导乐团宣传和教育项目。因他所取得的国际音乐成就,苏柏轩曾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颁发嘉许状。
在演出前,广州交响乐团对他进行了专访,特摘录如下:
GSO: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很多,但从比较文学转到指挥专业,并且在普罗科菲耶夫指挥大奖上一拔头筹的人很少。您以前是否有比较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
苏柏轩:任何艺术的题材都离不开人的经历、感情、思想、故事,和对美感的追求。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绘画,目标都是很接近的。演绎方式的区别不是障碍,而是灵感。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全面学习西方的美术与哲学传统,放宽了解音乐的途径,加深对音乐表达的能力。
GSO: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交响乐团里,“资历”是很重要的。您如何以这么年轻的形象,调动起洛杉矶爱乐乐团、新泽西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这些国际一流名团?
苏柏轩:我之所以特别欣赏这些乐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历史,而是它们不知疲倦追求完美的精神。当乐团的音乐家们都持这样的态度时,我的年纪也不成问题。
GSO:您看过美剧《丛林里的莫扎特》(Mozart in the Jungle)吗?我觉得您和剧中的指挥气质很像:年轻有为,不拘一格,让交响乐走出音乐厅,却让人不得不服。作为指挥,您如何在传承古典音乐传统和消除古典音乐与民众的壁垒之间取得平衡?
苏柏轩:很多人都给我介绍这部电视剧!坦白说我并没有看过,我感到有一点抗拒,就像不太乐意照镜子的感觉。你所说的平衡,确实很难达到,核心是态度。如果我的出发点是将古典音乐视为少数专家的古玩,将达到某一种效果;如果我将古典音乐呈现得过分简单而消解了必要的难度,观众就没法欣赏音乐错综复杂而不朽的一面。所以,当代古典音乐家一定要灵活,要了解观众的需要,但同时要提高音乐的变革能力。
GSO:您从大学开始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大众推广古典音乐,还参与“港乐·星夜·交响曲”等户外音乐会等等。国内交响乐团也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广州交响乐团的草坪音乐会、“周日音乐下午茶”系列都非常受欢迎。您认为在古典音乐推广的方面,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苏柏轩:在欧美国家,市民欣赏户外演出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已养成的一种避暑习惯。直到现在,每年的夏天音乐节节目多、质量高。我一向特别欣赏欧美文化生活的这一面。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欧美观众群的老化,这类活动的观众逐渐减少。中国的情况有点不同,没有60多年音乐普及工作的经验。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面临的挑战都是怎样去吸引青年观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音乐会的模式也可能需要变得互动性更强,或者包含更多科技元素。古典音乐是一种不断在演变的艺术,在中国很可能会发展与欧美不一样的模式,这是很自然的。
4月2日19:15,苏柏轩将在星海音乐厅大堂举行星海会·音乐会演前讲,演前讲活动无需报名,只需您按时亲临星海音乐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