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瘦西湖大道向北六公里,隋炀东路槐泗工业园内,便是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有限公司、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入大门沿回廊婉转,绕小潭,有亭怡然隐于樟萝翠树者,名为知音亭;有一士颔首抚琴于潭边,另一士举手示意的汉白玉雕像,殆为伯牙子期弹琴遇知音。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一如当年的香山居士,与一张琴,一盏茶相对,他那筋脉毕现却修长有力的指节在七弦琴上翩跹流连,似乎在对古代的音符解码,要剥开历史的迷雾。这双唤醒千年共鸣的手正是来自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承人田泉。
田泉,便像是一个秉此气而生的逸士高人。面生异相,让人过目难忘。瘦骨嶙峋,却又骨骼清奇。坐下弹琴,挺直的脊梁却能将爆发力传递到最遥远的指尖,玉碎昆山。绮丽细腻的音乐特色、刚柔并济的个性品格、跌宕多变的人生经历、音韵并茂的艺术追求,便构成了这么一个立体的田泉。
父子情深 师徒恩重
田泉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田步高(扬州“小红花”的创办者)是琴筝乐器制造及艺术推广的垦荒人。为了实现“让扬州的古筝像上海的钢琴一样多,不能让琴筝成了博物馆艺术”的理想,田步高在四十年前“小红花”基地与同道制作出了扬州第一架古筝。1980年他在市少年宫开始研制古琴。他大力开展各种教学培训和演出活动,近二十年开办的师资集训班,为各地少年宫和琴行输送了几百名古筝教师。他所创办的民族乐器研制厂首开古筝产品工艺化之先河,大大拓展了古琴形制。1995年在成都、香港举办《百琴书画博览展》,申报了“双箱”、“双弧”等国家专利,将“龙凤”塑造为全国著名品牌,带动了整个扬州欣欣向荣的琴筝产业。2007年,田步高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是一个为琴筝事业奉献青春、奋斗不止的长者,却是一个极其敦厚宽和的老人。
对音乐的耳濡目染,让从小在少年宫长大的田泉打下了扎实的民乐基础,古筝、二胡、手风琴样样都能演奏。他在高中时获得了江苏省的青少年古筝大赛二等奖。但慈父的言传身教,更成就了他瓷釉玉胎般温润平和的待人态度和苍松翠柏般坚定执着的处事信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田步高邀请了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担任民族乐器研制厂的古琴监制,十九岁的田泉跟随梅先生开始学习古琴的演奏和斫制。如今位于东关街剪刀巷的梅曰强纪念馆,是其生前在扬州的寓所。在世人眼中,这里见证了一代大师的琴艺风采,但在田泉的印象里,这个只有二十平米的简陋居室,却充满了与开蒙恩师的温馨回忆。梅老师是严师,更是老祖父,用南京方言唱弦,也多了几分质朴的味道。每次梅老示范完一句就问:“啊晓得啦?”田泉便赶紧回家在琴上操练研习。下次来还课的时候,却发现梅老弹得已经和上次不一样了,这时他才明白古琴真正的魅力之处,也是梅老师的特色所在,在有限的音符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律变化。
面对慕名而来的学生,梅老师广开师门,从未推辞。因为梅老师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没有锁在象牙塔里的贵气,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字如其人,琴为心声。这些比琴技本身还要重要的琴德深深影响了田泉的人生道路。
教学相长 学贯中西
如果说田泉之前受到的是中国传统形式的文化熏陶,之后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第一届钢琴调律专业的学生,则接受了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系统教育。
每周末他都会赶回扬州向梅老师学琴,琴书伴枕,抱琴而眠成为他大学四年的日常生活习惯。2000年,田泉被派往日本继续进修钢琴调律,这段学术深造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指导,更给他打开了高瞻远瞩的视角。
2004年田泉重返母校教授钢琴调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田泉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在师生交流中,他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吃拿卡要的恶习。他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又树立了威信。每学期学生们对老师的评教,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从斯坦威的高管到国际钢琴大师的专用调音师,他的学生毕业后,表现出了过人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每年的北京、上海乐器展是师生们相聚的时机,那些学生都会像当年在学校一样亲切地喊他“老大”。这段在大学里的教学经历对他日后进行古琴教学大有裨益,让他从中总结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至此田泉从一名普通的古琴爱好者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古琴教师。
大隐于市 穷极后工
诗必穷极而后工,琴之难处在境界。如果说在北京三年的闭关修炼让他的技艺日趋纯熟,那么回到扬州后俗世所施加的“高温高压”最终成就了他炉火纯青的境界。
年迈父亲的独木难支,名扬四海的龙凤品牌应后继有人,闯荡天涯的孤苦无依和血浓于水的亲情牵绊,让田泉决定返回故乡。2009年,飘泊十年的游子用一场完美的音乐会宣告了自己的回归。这场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田步高田泉父子琴筝专场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进行专访并作了专题播放。音乐会上,田步高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授予中国民族器乐史上“第一奖”——古筝艺术终身成就奖。
父子俩自此真正开始携手并进,然而企业的现状并不乐观。父亲年逾七旬,田泉继承了父亲衣钵,作为儿子必须独当一面。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董事长、总经理在小型私营企业中,不过是一个头衔。资金的短缺、产品原料的资源匮乏、关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追求品质、打造品牌的诚信自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风险自担让父子俩只能举债数百万元完成新厂房和创办琴筝博物馆。举办琴筝艺术节、举行免费市民音乐会等文化宣传保护工程。这些无关乎生产销售的公益活动,常常只有父子两个人创意、规划和布展,甚至是搬运沉重的展品。三百六十五天连轴转,工人们可以一家团圆过春节,田泉却从未享受过国家的法定假日,每年的除夕夜都是与父亲在厂里值班。周一到周五科技创新、新品研发、生产、销售、打包、运送,厂里古琴车间的把关,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外地的加工点也需要他去木坯监制和打沙音,一次几十张琴的磨砺让他的手布满老茧,常常一个滑音就让暗藏的“机关”在手上划出一道血印子。平日练琴的时间并不多,他无奈地笑笑说:“打沙音就当是练琴了。”偌大的一间办公室并不寒酸,但木屑颗粒飞扬的车间才是他主要的工作场所,风尘仆仆的他倒更像工地里劳作的民工。到了周末,他又成为超脱红尘的琴家,以耐心的教学净化那些希望通过学琴来荡涤污垢的心灵。教琴弹琴对于很多琴家是糊口的饭碗,对于他却是难得的休整与享受,度己更是度人。
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淬炼,飞泉琴社应运而生。在2012年12月15日晚在扬州音乐厅举办的飞泉琴社成立大型音乐会上他这样解释:“我选用‘飞泉’作为社名,既是沿用了唐琴名,也是承载了我个人姓名的特色,更是寄托了对先人成就的敬仰和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没有源头活水,哪得如许清泉。只有以前人的优秀成果为源头,汇入今人汗水凝成的甘霖,经过高低丘壑的起伏跌宕,才能让古琴具有飞泉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灵动和永恒。”
人如其名,琴为心声
他也是一个爱茶之人。在他眼中,茶性与琴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广陵散》遒劲老辣,张力十足,就像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忆故人》沉郁顿挫,哀而不伤,有着陈年普洱的陈香陈韵。婉转低回处如大家闺秀的莲步姗姗,细腻而不纤弱,连粘而不凝滞。气势磅礴处如天风浩荡水卷云舒,飘逸而不轻浮,利落而不粗犷。没有低于尘土之下的谄媚和矫揉造作,没有凌于高阁之上的俯视和孤芳自赏,其人名、其人生、其琴声正如一泓清泉发于深山,冰雪化就,雨露润泽。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凝草木之灵气,历山石之刚硬。临千丈悬崖,泻九天银河,至田间阡陌,玉带平川,引他山之水,汇旁源之流,终成江河入海奔流不息之势。田泉曾羡慕许多琴家都收藏了老琴,而自己却一直与老琴无缘。然琴与人相辅相成,名琴会成就名家,而名家也会成就名琴。老琴贵在九德,贵在时间沉淀下来的隽永韵味,当琴与人合二为一,人具有了琴的秉性,那么弹什么琴都会让那张琴具有同老琴一样的灵性,又何必在乎是否拥有一张老琴呢?《五蕴堂》田泉古琴选料考究、斫制精良,再时得妙手操缦,今日的新琴何尝不是百年后的老琴呢?今日的冉冉之星何尝不是日后的名家前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