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克里斯克
1月6日,指挥家艾森巴赫与德国石荷州节日交响乐团和老搭档钢琴家齐蒙·巴托合作,在国家大剧院为观众上演了一场以柴科夫斯基作品为主的新年音乐会。石荷州节日交响乐团是由指挥家雷昂纳多·伯恩斯坦建立的青年交响乐团,与很多欧洲一流青年交响乐团一样,他们从全世界范围内选择青年人才组成乐团,接受来自世界顶级乐团导师的指导,每年组织全球巡演,以此为青年音乐家圆梦。
指挥大师艾森巴赫与石荷州节日交响乐团交往甚密,这种亲密不仅表现在2010年乐团在艾森巴赫生日当天为大师举办“庆典”,更体现在1月6日音乐会当晚,艾森巴赫拿乐团作“试验”上。
在开场演奏的柴科夫斯基歌剧《奥涅金》选曲“圆舞曲”中,艾森巴赫牢牢把握着乐团演奏的节奏,分明清晰的“三拍子”收放自如,完整再现了作品原有的味道。突兀出现的重音中透露出与众不同,尤其是突然加重的演奏经常为管乐声部带来不小的负担。这支青年乐团稚嫩的缺陷也因此有所暴露。
接下来艾森巴赫执棒下的乐团与齐蒙·巴托共同演绎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正式昭示着一场“音乐会试验”的开始。从第一乐章令人血脉喷发的引子开始,当晚的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弱对比大开大阖、演奏速度缓慢滞涩。艾森巴赫放弃了对线条的保护,用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色彩的转换。这种色彩转化也远远超出了观众所理解的范畴,仿佛将一幅俄罗斯风格浓郁的巡回展览画派作品,用抽象派的手法予以分解。从乐团与钢琴家的状态来看,这种演绎方法显然有备而来。无论艾森巴赫希望创造出怎样的音乐效果,乐团都紧紧跟随,这种艺术见解的统一显然来自充分的排练。钢琴家齐蒙·巴托显然也更能适应这种演绎方式,他将乐谱中所有力度标记都加倍呈现,强弱对比巨大到似乎产生了一种“戏剧性”。对于观众而言,“慢”、“散”成为最直观的感受。下半场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仍在继续这种试验,依然是结构支离破碎,同样是速度缓慢拖沓,仍然是力度上下跳动。
艾森巴赫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并不陌生。他来到中国,与国内外乐团进行合作。艾森巴赫指挥德奥作品曾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演绎考究规整、细节处理精彩到位。也正因如此,笔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这一场效果“突出”的音乐会更像一场试验。至于他试图通过试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观众也只能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