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柏林爱乐乐团客座首席陆威回到北京,与中央音乐学院eos乐团合作举办了音乐会。23岁就成为世界顶级乐团小提琴首席的陆威坦言,其实担任首席压力很大。
成为合格“桥梁”
陆威回忆,2004年,他经过了三轮严格的考试之后被录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顶级交响乐团首席。通过一年试用、得到三分之二以上乐团团员投下的赞成票之后,才与乐团正式签约、获得终身合同。
“我们中国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技术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考入国外的乐队却很难?其实乐队作品在技巧方面大多没那么难,问题在于对音乐的感悟、对风格的把握与理解不到位。以我们乐团来说,它在挑选成员时,要求演奏比较规整。比如,看到谱子上连线、分开、或者跳跃等等标记,就应该知道是哪种演奏法,必须遵守,因为这是所有团员对标记的共识,如果不遵守这些,可能因为他一个人就要打乱整个乐团的秩序、浪费一百多人的时间。”陆威说,即便有些人在拉协奏曲时技术并不完美,但是如果拉琴很规整反倒会被录取。此外,还要求演奏的声音好听、节奏与音准要准确,中国学生音准一般都没问题,但是节奏有时不够准确。
从5岁就开始参加全国比赛、屡屡获奖、被称为“小提琴神童”的陆威在第一次参加乐团排练时却感到很害怕。“当时指挥一下棒,我不知道怎么落弓,要么早了一点、要么晚了,总是不对,而其他团员很齐,我无法融到乐团里。”他介绍,德国的乐团有个传统——首席的第一弓是在指挥下棒的那一拍子之后,但是究竟在那之后多少?并没有统一的尺度,这是通过不断磨合、逐渐领悟出来的。
陆威说,以前习惯了拉独奏,刚进乐团前三个月压力很大——首先,作为首席必须对作品比较熟悉,否则起不到权威、带头的作用。“当时接触的每一部交响乐作品都是我从来没拉过的,并且这些作品和我过去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完全不同。这就需要自己多做一些功课。好在我们从小培养的技术好、识谱能力强,可以很快地熟悉作品。”他总结,作为首席还要迅速发现自己需要与谁配合、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时常提示团员(包括管乐的团员)要用一种统一的演奏方式;要敏锐地感受大家的呼吸节奏,最后互相达成很自然的默契。“在演出中,小提琴首席要通过眼神帮助指挥协调声部间的演奏,与其他各声部首席之间默契配合、通过他们的声音让所有团员体会到指挥的意图,成为指挥与团员之间的桥梁。”
契合乐团整体风格
尽管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现任团员来自28个国家,但是,其中95%的团员都有在德国学习音乐的经历,在艺术上受到了浓厚的德国传统古典音乐风格的影响。
“有当地的教育经历很重要。比如,德国老师讲音乐史,讲到某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会详细到这一年的这一个月发生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让学生这样去体会作曲家的情绪,以便更准确地处理这部作品。”陆威认为,中国的专业学生学琴早、技术上普遍提高了很多,但是乐感方面还有欠缺——毕竟是西方音乐,不长期在国外生活、受教育就很难领悟到更多。
陆威曾在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学习,他介绍,德国老师讲和声只要求学生描述色彩的感觉,不要求写出音——这个调性里就是这个和声,无论怎样排列色彩都是这样的——不是从音而是从和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处理。国内音乐学院的和声课,要求学生听两遍就要默写出来和声的连接、性质,学生了解和声的性质其实是靠算出来而非体会出来的。
“国内学生普遍追求高难度、高技巧,往往忽略了声音、旋律的线条等等这些小提琴最基本的东西。相比之下,德国学生学琴晚,他们从小练的曲目并不难,却可以拉得很好听;他们在中学会找几个伙伴拉重奏,学会合作的同时也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陆威表示,这样,早一些接触重奏、室内乐、了解别的乐器,对于今后进入交响乐团工作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