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这位钢琴家,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业界最通用的标签是“特立独行”、一个被人骂是“流氓”、“恐怖分子”,作风惊世骇俗,去世前一年还“诈死”,以及从不穿燕尾服演出等等……个性极强的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也曾是这位神级大师的学生……
是的,你也许猜到了,他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维也纳钢琴三杰之一
古尔达与德慕斯(Jorg Demus)及巴杜拉史寇达(Paul Badura-Skoda)并列为维也纳钢琴三杰。他自幼学习钢琴,16岁便得日内瓦音乐比赛第一名,1950年第一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登台,外界称赞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但他自己又有自己的看法:“非常感谢上天赋予我绝佳音感,凭借这项异能,拓展出音乐的视野与境界,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但我自己从未使用过“天才”这两个字”。
尽管如此,外界对他的评价依然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他1968年的贝多芬录音版本,更被誉为是权威之作。为表彰他的非凡成就,维也纳音乐学院在1970年把贝多芬戒指授予他,但他拒绝接受并把戒指退回,以抗议传统而保守的教育制度。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古尔达的个性的反叛和不受羁绊已初现端倪。他这时所演奏的贝多芬,已透露与众不同的乐句方式;所演奏的莫扎特,更是擅自加上古典音乐听众所不习惯的装饰音,颠覆音乐的意图已有迹可循。
潜心研究爵士乐?!
古尔达走的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一条音乐之路:早年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著称,晚年则将自己的兴趣转往爵士乐与即兴音乐。60年代开始,古尔达与“正常”舞台渐行渐远,他开始潜心研究爵士乐,并把爵士乐的弹性速度引入古典音乐的演奏,甚至大胆地把维也纳圆舞曲改编为蓝调圆舞曲。在他心目中,音乐不分种类、不分彼此,自由,是他唯一的追求。他对风靡一时的披头士(Beatles)和滚石(Rolling Stones)乐队尤其欣赏,他说:“古典音乐世界里的人不能体会今人的问题,我们活在现代,现代人的感情是和爵士乐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和已经死掉几百年的古人”。随后,他不只自己开爵士演奏会,“欧洲爵士交响乐团”成立时,他更是创办人之一。
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认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因此,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并有媒体随行,飞机起飞前,古尔达突然宣布:“如果这些笨蛋也一块去,那我就留在这里”,记者们一听,只好尴尬地统统下机离去。
钢琴的恐怖分子?!
他的离经叛道,被保守派批评为“钢琴的恐怖分子”(terrorist pianist),这个称号后来跟随了他一生,但他根本不屑一顾,始终坚持走自己所信仰的音乐美学。德国留声机唱片曾经给古尔达出过一张生平纪录片,片名就叫“So What?”,两个字很好地总结了他的一生。任凭外界如何赞美或非议,古尔达的态度永远是嗤之以鼻,一生都在积极狂热地追求自我实现。如果有看过古尔达那张《So What》DVD的,相信都会忍不住爱上这个不正经的老头吧……
可惜如此有才而有趣的老头,在2000年去世了,如今我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他的音乐现场。他在去世前还娱乐了一把,1999年3月28日奥地利通讯社报导他已经死亡,事后他还自我解嘲:“每个人都会得到他所应得的”,不到一年,竟不幸言中,2000年1月27日因心脏衰竭死于德奥边境小城,享年不到七十。
古尔达究其一生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没有什么朋友,但他也不在乎。最令人侧目的是,他演奏时不穿燕尾服,经常是一件黑色套头毛衣加一顶犹太小圆帽,有时候甚至光着身体就上台(这是对拘泥形式的古典乐的一种嘲讽吗?),但喜爱他的听众皆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