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指出,许多中小学音乐班竞争很恐怖,家长太积极,反而抹杀孩子学音乐的兴趣和乐趣。孩子想学音乐,不见得要进音乐班,但要持续练习,也不应该放弃一般学科,父母应为孩子预留多元发展的后路。
如果音乐教育太过功利取向,很多孩子把拉琴当功课,把音乐当成升学及赚钱工具。他建议家长,孩子学音乐要适性发展,音乐之路才能走得长久。
胡乃元四岁开始学琴,11岁赴美留学,20年前获比利时伊莉莎白女王国际大赛首奖后扬名国际。他回忆,40年前他刚接触音乐时,还没有音乐班。建议年轻的家长,不要让孩子整天看电视、玩电动,让孩子从小多接触音乐,他们自然会找到兴趣。 当年他同时学钢琴、小提琴,后来告诉当医生的爸爸,他想专攻小提琴,原因之一是他看了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电影「狂想曲」,剧中泰勒爱上小提琴手,配乐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他觉得超好听,梦想自己有一天也拉出这么美的音乐。
胡乃元说,早期没有好的演奏厅,唱片多是音质不佳的盗版货,一旦有机会听到大师级的演奏,无不心生向往,想苦练与之看齐。现在台湾的音乐环境好太多,学生可轻易听到顶尖演奏,但即使有机会面对大师,但音乐对他们的意义已是辛苦多于梦想。 他观察一些音乐班,觉得家长太积极,加上升学压力,让很多音乐班的竞争激烈到令人觉得很恐怖。例如,有家长为了个人好恶,想尽办法要音乐班换老师;甚至到了比赛前一天,还押着孩子上课恶补,无非希望孩子成名,上最好的音乐班,考上最好的大学音乐系,毕业后找到赚最多钱的工作,却忘了「音乐家是要为音乐服务,而非为了薪水工作」。
胡乃元说,学音乐,不见得要进音乐班,当年他留学美国,读的是一般中小学,上大家上的课、做过化学实验、解剖过青蛙,过得很快乐,课余才跟老师学琴,并到耶鲁大学参加「大师班」,和大学生及研究生一起玩音乐。
当年和他同辈的孩子还有好几个「音乐天才」,但因种种因素,只有他和林昭亮在国际崭露头角。从长远看,家长不妨让孩子多元发展,不要从小就完全放弃一般学科。 不过,若决心要当音乐家,就要勤加练习,练好基本功,挑出自己的毛病,不自满,永远保持学习热忱,必要时还是得留学,除了可开眼界,更能培养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