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轰动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一张屠呦呦坐在钢琴旁的照片引发了热议,照片中屠呦呦教授淡然优雅,身旁的钢琴更彰显出这位理工科学家的生活格调。
细看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活轨迹,当中有不少人都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音乐和科学学领域里的研究工作,虽不属于同一族系,但彼此之间却有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出未知的东西,在这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弹奏钢琴,这使他对音乐有了更深邃的感悟,他察觉到了音乐内的数学结构,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来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来组成,是音乐引导他进入到了广阔而深涵的未知境界,并使其形象化。在他成年后研究相对论的日子里,正是在弹奏了一番钢琴后激发了灵感而解决了难题。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被认为是战后最伟大的诗人、作家之一,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特朗斯特罗默还是出色的钢琴家,在中风后,他的左手还能活动,于是,收集很多专门为左手写的钢琴曲,当有客人来拜访时,他常会热情地掀开琴盖,用左手为大家弹奏一曲。俄罗斯作曲家埃利格尔还专门为半身不遂的托马斯写了用左手弹奏的曲子。
199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鲁道夫·马库斯(Rudy Marcus) 5 岁时,他开始学弹钢琴,但后来放弃了。为此,他曾后悔,但长大后,他重拾旧技,却发现弹琴的魅力,并一发不可收拾。鲁道夫·马库斯认为,成功正如他弹钢琴,首先要发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天赋,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要很高兴地做。第二,既然做了,就要舍得花时间为之奉献。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就是一位钢琴爱好者,在普朗克家中,同事和朋友经常组织音乐会。普朗克弹钢琴,专业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同事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科学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发展。良好的音乐环境大大扩展了人的思维能力,也构成了思维的均衡性,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开拓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虽然诺贝尔奖不是属于每一个人,但是音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