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欧米勒参赛选手的寄语
博采众长、
为己所用、
扬长避短,
通过学习与交流,
不断地完善、
提高自己!
——杨鸣
关于杨鸣
杨鸣教授出生于音乐世家,六岁登台参加钢琴比赛即得奖,显示出非凡音乐天赋。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留学深造于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曾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利兰、伊斯曼等十几所音乐学院演出、讲学,受到很高评价。
从任教到担任钢琴系主任的二十多年来,杨鸣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他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传统和国际钢琴教学发展的新模式深入结合,激励学生刻苦勤学,推动舞台演奏实践,许多学生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获国内国际比赛大奖。他录制了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钢琴考级录像。为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包括古典、浪漫及近现代的几十部钢琴作品和百余集的钢琴艺术史讲座。出版的《音乐学院附小钢琴教程》和《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为全国许多音乐院校广泛采用,被评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教材。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中的文章数篇,涉及钢琴教学、演奏、制造等诸多方面,在国内外影响甚大。为建设国内的师资队伍和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在演奏教学和理论教学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与众不同,是一个在任教期间从未停止舞台表演的钢琴教授。三十多年来,他被多次应邀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卡萨尔斯艺术节(法国)、德尔菲艺术节(俄罗斯)、斯太格艺术节(美国)等。曾作为中国艺术团团员出访欧洲,受到国际听众的肯定与赞扬。美国杜朗市议会授予他:“杜朗市荣誉市民”,市长亲自向他颁发了城市金钥匙。在国内,于1975年规模最大的全国音乐钢琴比赛中获最高荣誉;继1980年“上海之春”全国钢琴比赛获二等奖;并在国际比赛选拔赛中四度获第一名;多次在国家的重要庆典活动中表演钢琴独奏,并和欧、美一些国家的音乐家与及国内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室内乐和协奏曲。
此外,他创办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杯”钢琴比赛,并担任第一、二、三届主席。还担任中法“米多”比赛的副主席、秘书长;台北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香港第二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副主任、评委会副主席;文化部主办的海兹曼杯全国钢琴比赛中担任艺术总监和评委会主席;日本李赫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第四届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钢琴比赛组委会委员兼秘书;美国吉那巴考娃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美国伊斯曼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塔林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2014年起担任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成员。
杨鸣教授的丰硕成果凝结着他生命的倾注,特殊的经历累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严谨的教学与精华的舞台演奏经验,充满了自我内在的实力,成为一代风范。以他的理念,人不能老是索取,一定要给予,给予的快乐远比索取更大。他选择故乡厦门鼓浪屿,这个人灵地杰之处继续他心爱的事业。
杨鸣教授将如蚌之含砂裹拥孕育出灿烂的明珠,光芒四射无限无极。
听评委谈钢琴 | 杨鸣(节选)
钢琴教育家杨鸣访谈录
关于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记: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是演绎作品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请您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完美的统一?
杨鸣:钢琴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乐器,需要花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弹出的声音均匀、整齐划一。虽然十个手指长短粗细不一,但在琴上弹出来要求每个手指弹出的声音的力度、音色等必须均衡一致,即要练好“整齐”这道“工序”。
技术需要大量的时间, 但如果从一个国际比赛最后的取胜者那种成熟的钢琴家来说, 那个阶段所有人的技术都解决得不错, 那么就要看谁的艺术品味高了。这时, 音乐的感觉、音乐的表达上升为最主要的因素。此时, 不是比技术,而是在比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比演奏者对内心歌唱性的表达以及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
因此, 对音乐的诠释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有内心的东西, 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第二,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修养全面。
五六十年代以后盛行的“学院派”更强调知识结构(如看重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考证及版本等方面),而忽视了人的本性的一面。十九世纪后的浪漫主义更看重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因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很重要。近年来, 这种片面强调的状况有所改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成为一种趋势, 一些极具个性化的演奏家也正被广大听众接受。
关于专业或兴趣
记:不少琴童的家长犹豫不决,应该把孩子送进钢琴学校,还是留在普通学校,把钢琴当兴趣,应该依据哪些要素做选择呢?
杨鸣:首先要看孩子的钢琴天赋,其次要看学琴是否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想把钢琴当专业,一般孩子在5岁左右就要开始学习钢琴,然后要开始五六年的专业学习,至少也要有4至5年的持续学习。孩子在10岁到14岁之间开始发育,肌肉可塑性很大,这是练琴的最好的时期,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投入钢琴学习,想让孩子走上专业道路就必须抓住这个时机。
关于家长陪练
记:爱沙尼亚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皮普教授特别强调,家长不要老是陪练,这样会限制孩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您认同皮普教授的观点吗?
杨鸣:我认为家长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教学、练琴是老师和学生的事。现在,中国弹琴的小孩太依赖父母了,经常是父母在家陪着小孩上课、练琴,钢琴老师的指导要先通过父母再传达给孩子。大部分父母都不是钢琴专业的,他们的理解如果出了偏差,小孩还怎么能学好琴呢?
关于教学看法与经验
记:近年来, 您的学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频频获奖, 请谈谈您教学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杨鸣:其实我个人没有太多的经验, 如果要说到教学经验, 那就是敬业、对学生爱护、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前辈们留下很多的宝贵经验, 我们要善于学习。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的几代钢琴家摸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有擅于抓基本功的, 有擅于挖掘音乐表现的等, 关键在于我们应综合前人的经验, 在学习中将会受用无穷。
其实,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如俄罗斯学派训练的严格、良好的感觉, 法国学派演奏的飘逸、潇洒, 英国学派的方整而有效果, 德国学派的学究和演奏的严谨, 意大利学派的冷静而精致等等。我们应该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扬长避短, 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使自己走向成功。
关于中外钢琴教育对比
记: 您能否谈谈中国钢琴教育的特点, 与国外钢琴教育相比体现出哪些不同?
杨鸣: 中国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刻苦, 所以他们的技术功底比外国小孩扎实很多。在最初的附小、附中阶段,中国的优势很明显。在第二阶段, 技术都已经解决之后,取决于艺术表现时,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而钢琴演奏的曲目多是西方文化, 这时, 我们应向西方学习,领悟西方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所以, 第二个阶段应把立足点从古老的东方文化转移到西方文化。
近年来,“钢琴热”对中国来说应是一件好事。有很多人学琴,就如同金字塔那样,底座越宽,高度就会越高,才能选拔出好苗子。反之, 塔尖上的人也需要下面广大的观众群来欣赏、学习,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同时,整个民族音乐生活的繁荣应是件好事。对于学琴者来说,能极大地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理性化思考,还能从小养成专注和改错的习惯,因此,学琴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
不利的一方面就是要正确看待学琴,千万不要认为儿童学琴就一定要培养成一名钢琴家或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不要走进这一误区。因为学琴的成功率实际上很低, 中国号称“百万琴童”,能成为大钢琴家的屈指可数。多数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能成为郎朗或李云迪,因此应该正确对待。
您可能会喜欢:
世界钢琴十大难曲有哪些
史上最优美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