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大师汤大发(左)和环球乐器网总经理合影】
创业——何处琴瑟起,衣锦归故乡
在那桐花盛开的地方,
粉红的喇叭花向人们播放,
昔日兰考风沙大呀,
盐碱内涝不产粮,
来了书记焦裕禄,
决心拼命干一场,
翻淤排涝治盐碱,
挡风固沙植树忙,
桐叶录下豪壮语哟,
桐花年年来播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县人民治理风沙,极力倡导大规模种植泡桐树,如今的兰考琴音绵绵,清音雅乐传遍天下,眼下桐花谢了,来年还是要温温婉婉地盛开。许多年前的一场灾难,成就了如今的意外之喜,也因而牵扯出一段因缘。
汤大发1974年高中毕业在兰考县化工厂做工,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曾有过什么波澜。80年代末,汤大发从化工厂辞职,以四处销售电工用的木器为生,主打产品便是让电灯灯头固定在墙上用的那块质地疏松的桐木小板。
那时汤大发带着妻子做好的饼,白天里四处奔走推销业务,夜深了就住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隔天又继续为业务奔忙。日复一日,勤奋务实的汤大发迎来了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乐器店看到了一把琵琶,更准确的说,是琵琶的木板吸引了汤大发。岁月悠悠,时隔多年,汤大发提及此事,仍是目光灼灼,“就是这把琵琶,改变了我的人生”。
古代“以桐为琴”的传说流传至今,古人认定梧桐为吉祥树,“没有梧桐树,难引金凤凰”的格言也由此而来。而泡桐共振性能好、共鸣程度高,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绝佳材料,完全可以替代松木等名贵木材制作音板。汤大发主动拿着木料找到了北京乐器厂,提出了合作供货的想法。
兰考县种植了大量泡桐,经过多年积累,资源丰富。“这种树,我们那儿是要多少有多少啊!”汤大发说。
确立了合作关系,北京乐器厂把汤大发送检的板子截成两截,一半在乐器厂留存,一半由他拿回兰考找同品质的音板。一棵树的长成有阴阳面一集上下部分,不同部位出的材料都会有一些差异,北京乐器厂收货要凭留存的样板,可见合作难度之高。
汤大发就在做音板生意时,逐渐对古琴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认真总结研究古代名琴制作风格、材质、造型、工艺等精华的基础上,终于成功制成两把古琴。
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那些动人的琴声,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
澄澈的情感,对历史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
1995年汤大发在成都参加“打谱会”发现,国内古琴行业的艺术家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真正的好琴却非常少。回家之后,他与弟弟商量,决定把音板的业务都交给弟弟打理,自己则专心研究古琴制作。
问道——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
汤氏古琴自一九八九年起,基于企业优势,开始研制古琴。从搜集查阅大量制琴资料入手,向国内著名的制琴大师及古琴专业演奏家咨询请教,1990年聘请北京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为公司专业顾问,亲临现场指导,研发古琴制作,汇集了古琴各流派研琴之真谛。认真总结研究古代名琴制作风格、材质、造型、工艺等精华。
汤大发先生从制作第一张古琴起,就发誓要做出好琴留传世间,通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产量逐渐增大,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声学品质都已达到较高水准,基本上能使每张古琴的造型、风格、工艺、铭刻、颜色、音色及细节特征等得到鉴琴家所珍视。
古琴制作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青天白云是水,瓶中澄澈是水,对此时的汤大发来说,道的本质已经渐渐提升成为你是否坚持,你的心态是什么,你自省自问时,认为自己是飘逸自由的白云之水,还是旋困于瓶中的无望死水?
圆梦——天涯望不尽,心梦共谁语
2007年,汤大发研制的古琴被推荐参加了北京举办的“中国心奥运情”第29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演奏会;2008年,汤大发制作的“中国心奥运情”和“圆梦”系列古琴,先后被北京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此汤氏古琴走进国家文化的最高殿堂。
斫琴要有一颗慧心。做一把好琴不仅要懂木性,还要掌握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每一样工艺又不同于生产线上的经刻度,而是一种长时间的摸索,倾注的是斫琴者对木性、对声音、对技术的种种综合性的理解与运用。也因此,每一把琴的琴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汤大发向记者介绍最多的就是“圆梦”系列古琴和“太空式”系列古琴,“国家博物馆能收藏我的琴是对我最大的鼓舞,这也是在圆我的梦!”
守成——太平君子,持盈守成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汤大发不仅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古乐器原材料供应商成功转为汤氏古琴的研创,还把自己的儿子汤红伟培养成为古琴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如今,开封汤红伟专业古琴制作坊、扬州市文慧琴馆,已经成为我国古琴市场的两块重要阵地。
心愿——纵然天不雨,我亦留此地
古琴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我国历史上,古琴音乐一向被人称为文人音乐。如何让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003年11月7日,继昆曲之后,古琴成为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文化门类。它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但在现代社会仍不失其经典地位,可其生存问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如果当今的人们不引起重视,也许只是某一时的失误,就可能让历史的资料丢失、损毁,从而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的汤大发,六十花甲,耳顺之年,他穷尽一生都在宣传兰考泡桐,使得有用之才能够物尽其用,更让泡桐成为了兰考的支柱产业、绿色银行。如同汤大发重视乐器人才的培养,半生困顿却依然不辞辛劳。回首过往,汤大发竟没有一件事是为自己而做。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或许还不至于白发盈颠,皱纹满面,但汤大发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似乎什么话也听得进,无所违碍于心。
这一季的北京多雨。
“我这一生,制作古琴遇到的困难太多,但又不是困难,因为无论多难,我也都度过了。我现在总是想,如何能更好的传承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