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访问音乐生态网 ! 请 [登录][注册]
广告

    首页>资讯>专题>防止 “越来越不靠谱!”——音乐美学的学科危机

    防止 “越来越不靠谱!”——音乐美学的学科危机

    资讯头条 | 乐度网 2015年7月24日
    [摘要] 音乐美学——这一本来应该对音乐审美实践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重要学科,现今却已经成了不知所云、晦涩难懂的代名词。“音乐美学高深没用”已经成了音乐学生与音乐界其它专业同行们的共识。
     音乐美学

        原载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

    /周海宏

    日常生活中我们喜欢靠谱的人,不喜欢不靠谱的人——追求确定性,这是人类生存层面的本能需要。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东拉西扯……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评价说话不靠谱现象的贬义词。语焉不详、不知所云的人在生活中没有办法与别人交流,会被社会群体边缘化。

    音乐美学——这一本来应该对音乐审美实践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重要学科,现今却已经成了不知所云、晦涩难懂的代名词。“音乐美学高深没用”已经成了音乐学生与音乐界其它专业同行们的共识。音乐美学学科虽然也一直在不断呼吁自己的学科地位,追求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使得自己在音乐事业发展中与其它专业的同行渐行渐远。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持续的话,音乐美学学科就有走向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的学科发展趋势已经显露出了这样的危机! 

    写这篇发言稿,是有感于近年来一些美学文章,特别是学生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音乐美学的同学们在做硕士、博士论文时选一些没话找话的题,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把本不是问题的东西提出来,堆砌大量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字……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人,会被边缘化,但在音乐美学领域,大家却对这样的现象安之若素,甚至是乐此不疲。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学科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东拉西扯……是恶劣的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杀手!正如日常生活一样:不靠谱就会被边缘化!——音乐美学,不能在云里雾里自说自话中被整个音乐行业边缘化!

    在音乐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音乐美学无论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领域,还是在音乐教育、传播与艺术管理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音乐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也都需要有美学高度的观照。正是由于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得不到美学高度的指导,才出现了现实领域中的混乱甚至是破坏,制约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音乐审美实践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是与音乐美学学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关的。而在音乐艺术事业发展中,音乐美学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是与其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我现在要强调的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大量问题都与音乐审美实践密切相关,与日常音乐生活密切相关,音乐美学不是高深难懂,而是高深易懂!不是没有用,而是有大用!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把它弄懂,没有能力让别人听懂,那么,请我们自己不要刻意把它弄得难懂,故意弄得越来越让人不懂。

    今年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登上中国学术论坛30年,我们要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对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科存在的方法论问题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总之,要在学科定位与方法论层面对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有危机意识。

    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存在危机的问题有一个前提:同意这个前提,就可以讨论后面的问题;不同意这个前提,后面的讨论就无法进行了——这个前提是:音乐美学学科是不是一门研究性学科?如果不承认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那么我们的话题就此打住,别再往下进行——同时把音乐美学专业并入许多学院已有的“音乐文学”专业,以后学生写论文也不再要求论文规范、引用规范,整个学科的建设重打旗鼓另开张;如果承认它是一门研究性学科,那么,它就应该区别于与音乐相关的杂文、随笔、散文等,它就必须遵循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它就应该追求“靠谱性”,而绝不能成为“不靠谱”之学。

    有人误以为,由于音乐是艺术,审美是感性活动,因此音乐美学就可以不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理性思维的范式,就可以不追求确定性。有人甚至要在音乐美学领域中“去研究”化,用“叙事”、“写作”这类与文学创作、散文、杂谈没有区别的中性词,来替代音乐美学是研究性学科的学科活动本质。我们要对这种取缔音乐美学学术品质做法的危害性有清晰的认识。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都要遵循人类理性思维活动的规则——追求确定性。音乐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思维。虽然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音乐审美是人类的感性活动,但是音乐美学研究却是有着严格规范的理性思维活动。审美研究过程中当然包含研究主体个人的审美体验,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个人的审美体验与它人的审美体验一样,都是研究的对象。不能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人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作为研究活动本身的理性思维混为一谈;不能由于审美研究的对象包含了主体自身的感性体验,就进而认为研究活动本身也可以是随意的、任性的,没有真伪判断,不需要确定性的。比如,某一首作品,我感觉是压抑的,而他感觉是明朗的,所有这些体验,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是被研究的对象。我感觉压抑,你感觉明朗,这属于感性体验的现象,本身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但是“为什么同一首作品我感觉是压抑的,而他就觉得是明朗的呢?”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进入了理性研究的范畴。此时,研究者个人的体验仅仅是众多人的体验之一种,在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要防止因为自己有这种体验,就干扰了结论的客观性——因为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排除个体随意性的——不能任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的职业特征都是“写作”:一种是“学者”(研究者)——他们用理性的思维方式、遵循科学的原则,以求真为目的思考问题,尽量努力排除一切个人偏见与主观随意性——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任性。一种是“诗人”(艺术家)——他们用感性的思维方式,依据个人的体验,以感性的价值为目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拒绝接受任何规则的约束——要的就是随意、任性。一种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文人”——既有思想又有情怀的人,他们有思想,其思想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他们关心思想表达的畅快与观点的影响力,重于在乎逻辑的严密与事实的可靠,在他们的言论中难免带有个人价值取向的态度与情绪化偏见;他们有情怀、有诗情,即便理性观点的表述也闪耀着感性的光辉。“文人”可以是思想家,但是他们的许多思想停留在观点、言论的层面,虽然呈现为理性与说理的面貌,但是说理时却带有个人的态度与情绪化的看法。在他们的思想中,真知灼见与情绪态度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经不起逻辑推敲与事实检验。遗憾的是,在缺少科学研究范式的中国思想界,许多人不太在乎真知灼见与态度观点的根本区别。虽然都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学者”摆事实时,要求事实可靠,更关注反例的存在;讲道理时,要求逻辑严密,更在意逻辑的漏洞。而“文人”摆事实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观点成立的部分,忽略或否认反例对自己观点的证伪意义;讲道理时,虽然他们也重视观点的说服力,但是他们关注观点的影响力胜于对逻辑漏洞的警惕。特别是由于缺少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科学原则的教育,他们常常缺少检查自身观点漏洞的习惯。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同时成为学者、诗人与文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当鲁迅进行史学研究时,他是一个“学者”,此时他必须尽力摆脱个人主观随意性,他的观点必须接受史料证据与考古证据的检验;当他进行文学创作时,他是一个“诗人”,根本不用理会现实与逻辑;当他写杂文的时候,他是一个“文人”,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毫不在乎反方观点的逻辑合理性与可证伪自身观点反例的存在。

    “什么是科学”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模糊不清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人皆知却没人说得出来”的问题。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争议的焦点,都是因为卡在这个关节上而难以继续。“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也成了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品质、治学作风出发点上的瓶颈性问题。

    通过对“科学”日常语用的分析,我们会得出这样的定义:“科学,是以追求认识确定性为目的,能够带来确定性认识或增加认识确定性的思想体系与认识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具有确定性的认识成果。”用通俗的话说:科学就是追求靠谱与尽量靠谱的学问!在这里我用“确定性”这样一个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具有心理学色彩的词,来表述“真”这个判断带给人们的理念。

    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摆事实,二、讲道理。但是与日常说理中摆事实、讲道理不尽相同,科学的认识方法具体表现为:

    一、从“摆事实”来看,要做到:

    1)事实必须可靠——事实必须可以确认;抽样必须有代表性,不能以偏盖全;事实必须具备必要的充分性,不能只列证据不提反例。

    2)可重复检验——所描述的现象必须具有可检验性,且可重复检验性。

    二、从“讲道理”来看,要做到:

    1)概念明确、稳定——概念是一个现象集合的称名,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必须要有明确的“所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确定性,在同一论域下,同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一致相同。没有明确所指的概念是空洞的、模糊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在学术交流中也容易产生歧义,生出不必要的误解与争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模棱两可,都是在概念层面上不靠谱的表现。这样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在感性领域甚至是诗意魅力的必须品质;但是,在科学领域——理性范畴中,概念内涵所指含混、外延边界模糊,却只能阻碍认识的进程,不能获得确定性的认识。

    2)逻辑严密——推理符合逻辑的原则,推理过程严密。云山雾罩、答非所问、东拉西扯、人云亦云就是在说理层面不靠谱的表现。

    3)论述简洁——要用最简洁的认知步骤达到认识的目的。用人人都听得懂的话,讲出人们没有想明白的道理;而不是反之,用晦涩弯弯绕,甚至是人人都不懂、处处需要定义的词,去说些人人都明白,甚至根本就不成问题的常识。论述简洁(注意这个简洁不是指文字少,而是指理解过程中大脑信息加工的内容与步骤少),还有一个传播学的意义——简洁易懂的思想容易传播,它是获得学术影响力,产生实践价值在载体层面上的前提。

     从思维方式适用性的角度,可以把人类的活动领域分为原则、目的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一个是需要确定性的领域,一个是不需要确定性的领域。前者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领域,因此思维活动的结果——结论,必须具有确定性,必须靠谱才能解决问题,其结论的价值要接受事实证伪的检验,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与原则来处理;后者是体验与欲望的领域,主体个人感受与欲望的产生无关乎对错,个人感受与欲望的表达也不需要接受逻辑的检验,它遵循的是感性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这两个领域的原则是不能混淆的。爬山的时候根据“飞流直下三千尺”去准备绳索,就太不靠谱;写诗的时候根据“水流下落103.5尺”造句,就毫无诗意。以科学的原则对审美活动横加指责(比如有人批判文学、戏剧作品“不真实”),会扼杀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破坏生动、鲜活、丰富、 奇异的感性体验;以艺术家的浪漫、激情与非理性去分析与处理问题,就会因不靠谱而产生灾难。在此我不罗列无数此类因“范畴错位”而出现的错误与造成的危害。

    根据科学思维的本质——确定性,如果把关于“谁更科学”的争论转换为“谁更靠谱?”的分析——即,谁的确定性高?谁的思想体系与认识方法能够提高认识的确定性?依据谁的认识成果控制现象,能够使获得确定性结果的概率提升?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科学”与“不科学”的争论,许多争论的结果就不言自明了。比如,

    同样预测天气,是采用占卜、观星象的方法,还是依据气压、气温、云图、大气物理参数?哪个方法靠谱?从哪个体系向前发展能够导致靠谱性的增加?当然是后者!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占卜不科学”。

    同样是诊断、治疗疾病,是依据气、血、津液、痰、湿、热、寒、藏象、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还是依据病毒、细菌、基因、细胞、生物理化指标?哪个方法靠谱?从哪个体系向前发展能够导致靠谱性的增加?当然是后者!中医理论作为朴素的经验体系,历经5000年,没有带来认识人类疾病规律的“确定性”增加,这也正是有人得出“中医不科学”判断的原因。

    同样是人材招聘、选拔,是依据星座、属相、手相、面相,还是依据动机、能力、价值观哪个方法靠谱?从哪个体系向前发展能够导致靠谱性的增加?

    ……

    一旦明确了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确定性”的认识活动,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人错把科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某些错误认识当成科学本身,并以此来说明“科学也不靠谱”。这是对“科学”的误解。“科学”既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行业,也不是一个学说、一个观点、一个思想体系,而是以追求确定性为目的认识活动。真正的“不科学”,不是存在错误——因为认识到错误,纠正错误,排除错误恰恰是科学活动的天职;真正的“不科学”,是不知道对错,是不想弄清对错,是无法弄清对错,是不在乎对错。

    缺乏确定性的认识成果——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思想与观点,是“前科学状态”的思想成果,是思想的原始状态,是有待于向确定性发展的认识的初级阶段。但是,当这种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模糊认识、原始思想披上学术的外衣时,特别是拥有体系的躯壳时,尤其是因挂靠在一个伟人的门户下而披上“经典”的外衣时,就会产生被人们当成是“真知灼见”的迷惑性。那些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模糊认识、原始思想都有这样的特点:不触碰实质问题时,显得光鲜亮丽、深奥迷人;一遇到实质问题时,就会露出花拳绣腿、隔靴搔痒的实质真相。因此看穿此类思想的原始性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确定性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追问。

    1)“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要求思想的持有者或赞同者给出确定的概念所指。原始思想的特点是,概念模糊不清,用概念解释概念,不能明确所指的现象具体是什么,尤其是所指现象的外延边界模糊,没有概念群之间清晰的层次与明确边界。

    2)“请举例说明。”——要求思想的持有者或赞同者摆出可靠的事实。空洞理论的特点是,一摆事实,就会出现要么摆不出事实,要么一摆事实、举例说明就反例成堆、漏洞百出。

    3)“为什么呢?”——要求思想的持有者或赞同者对其观点给出严密的逻辑推演过程。空洞理论的特点是,一讲道理,就会出现要么云里雾里空洞概念成堆根本就说不清道理,对解决具体问题束手无策,要么讲的就是老百姓日常认知水平都能够想明白的,根本就没有学术深度,也没有什么人有困惑的常识。

    请注意,许多原始思想都有这样的特点:概念缺少定义——没有明确的概念所指,要靠读者去“猜字谜”的来推想概念所指的意思;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从不说为什么;只有类比,没有推理——以比喻代替论证(殊不知,“比喻”是在思想理解过程中的教学策略,而不是思想确立过程中的论证方法)。当然,在一个缺少健康学术争鸣氛围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一个缺少学术研讨规则的圈子里,“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开诚布公的争论是极端珍稀的,这是许多学术问题长年得不到解决的社会学、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如果我们承认音乐美学是研究性学科,而不是与音乐相关的文学创作或散文、杂谈,如果我们承认音乐美学的研究是要解决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那么就要承认音乐美学是理性认识的思想范畴,音乐美学研究者是“学者”。他本人当然也可以同时是“诗人”、“文人”,但是在他从事音乐美学研究工作时——即,作为“学者”时,他就必须遵循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追求靠谱——追求确定性;追求尽量靠谱——追求确定性的增加。如果他坚持模糊不清,坚持不讲对错,坚持“不靠谱”,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以研究与解决问题为天职的学者。他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诗人、文人——一个才情横溢、闪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家,但是,他不是学者!

    有人误以为,哲学都向语言学转向了,重事实、讲逻辑的学术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深入要在概念上下功夫。我要特别提醒,特别强调:不要误读“语言学转向”:学术研究往哪转向,都不是转向偷换概念,不是转向把概念模糊化,故意让概念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不是转向概念体系重叠、冗余。请所有关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人首先明白一个语言学最最最最基本的常识——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现象集合的称指符号。作为一个能指,概念必须有所指,必须有明确、稳定的所指;概念所指现象集合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逻辑的基本原则。——我建议音乐美学导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在强调学生要关注现代哲学动向、现代思想前沿的同时,更要强调,让他们先多读一些逻辑学常识、语言学常识之类的普及读物。

    不知所云——自己都说不清自己说的是什么;模棱两可——怎么解释都行;似是而非——让人搞不清是不是、对不对;答非所问——不正面回答问题;云山雾罩、东拉西扯——没有明确的问题、没有清晰的论域;以偏概全——用局部、个别现象概括总体;偷换概念——概念所指不稳定……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模糊化,模糊问题玄学化;用谁都不懂的概念说出人人都明白、根本构不成问题的常识;把已经很清楚、人人都明白的常识加上“新”“后”的前缀,披上古人、外国人的外衣重新搅成一锅粥……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不加判断地引用貌似相关、实则离题万里的文献……,放着清晰明了的概念不用,非要发明新词、重新定义常用词……这些做法,在音乐美学领域已经从学科建设初期的学术幼稚病,转变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社会生存、学术生存策略,然而当它影响到音乐美学研究群体的学风,影响到音乐美学教学、研究,影响到学生教育、思想承传时,就会产生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后果恶劣的影响。

    有三种话都有可能让人听不明白:一、深刻的,二、空泛的、三、混乱的。

    越来越深,会导致理解困难、听不明白,——我们要力图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方式给大家讲明白,这样才能够把音乐美学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实践中去,为音乐审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者共同推动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但是,请莫把越来越“泛”,当成越来越“深”;更不要把越来越“乱”,当成越来越“深”。千万不能把空泛、混乱当作深刻,更不能人为地用空泛、混乱去掩饰思想的浅薄。遗憾的是,有些音乐美学研究者,在主观上就不追求清晰性、确定性这个科学研究的基本品质,而是云山雾罩地耍些花拳绣腿的把式,使得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出现了越来越空、越来越泛、越来越乱的趋势,如果让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就必然导致这个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就是我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充满忧虑的原因。

    有人认为音乐美学就是一个小众学科,就应该是一个小众学科,就应该满足于,甚至是人为造成能听懂的人不多的状态。在我看来,音乐美学不是由于做深了,而是由于做泛了,做空了,做虚了,才变得“小众”了。追求成为小众,乐于属于小众的背后,似乎有一种追求“贵族感”的情结——确实有人说过“音乐美学是贵族学科”。追求“贵族感”是一种日常心理,是生活态度,它与学科属性无关!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只追求一个目标——要推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反之,让问题的存在成为研究者拥有个人存在感的原因;所有的真知灼见,都应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而不是反之,就愿意局限在少数人群中自话自说。 

     作为一个行业,音乐美学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谋生的职位。对已经拥有这样一个稳定的职位、衣食无忧的学人,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游戏。然而,个人可以把学术研究当成具有游戏感的活动,但游戏不是学术研究这个行业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依据!特别对那些尚处于学习阶段的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要对他们进行系统、扎实的逻辑规则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老师当然可以影响学生,让他们把美学研究当作与游戏一样有趣的活动,但是必须同时要求他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可以有丝毫的随意与任性。

    作为行业的职业操守,音乐美学研究者的行业职责是研究与认识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与审美规律,以及这些属性与规律的成因及影响;以扎实可靠的科学认识成果,为推进音乐艺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音乐美学学科本身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必须遵循理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摆可靠的事实,讲经得起推敲的道理,以扎扎实实的态度,说明明白白的话,推进问题的解决。请音乐美学的同仁们共同努力,让音乐美学成为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学科!

    (根据2015北京·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稿增补写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音乐与乐器产业第一手资讯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点击右侧蓝字快速关注乐度公众号:Musicdu乐度
    微信扫一扫,您就知道
    Musicdu乐度公众号:musicdu_com
    想要体验免费发新闻,请加静静的微信
    来源: 发布人:林娜

    相关阅读

    • 15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点赞
    • 62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高兴
    • 92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拍手
    • 102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加油
    • 4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惊讶
    • 24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路过
    • 76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难过
    • 40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叹气
    • 37
      喜欢我就给我投票吧
      无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电子乐器商标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