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骢:钢琴大师,生于上海,于香港演艺学院接受音乐教育,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及皇家音乐学院深造。现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更获委任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持续进修学院之课程。被誉为“香港最优秀的青年钢琴家”。
7月11日早上8:30分,第四届德国“欧米勒”(青岛)国际钢琴公开赛广州选拔赛在广州天河区开赛。马骢担任一号赛场的评委。广州800多人参加的国际性钢琴公开赛,规格不可不谓之高。很多家长都携带自家孩子踊跃参加了这次比赛,甚至报了几个组别。
(左边起第二位为马骢老师)
家长们表示参加钢琴比赛既增加了孩子的舞台经历,也提高了孩子们的演奏水平。然而对于孩子的钢琴教育培养,仅靠几场赛事就能达到?这不尽然。
家长们该如何在钢琴教育方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国外的家长又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呢?Musicdu乐度希望马骢老师解答这些迷惑。
孩子演奏水平在提高
(马骢老师认真聆听选手的演奏)
面对Musicdu乐度的采访,马骢老师说:“如今国内的钢琴培训机构和课程不断增多,孩子们的钢琴演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本次比赛中也有所体现。有些小孩学了3、4年,就开始弹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这种情况很普遍。一方面可以看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但另一方面小孩因为年纪小,可以把谱全给记下来,可以弹奏贝多芬,肖邦,但并不了解这个背景。就好比一个7、8岁的孩子可以背诵唐诗,但文字背后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小孩子并不理解。”
没有一个小孩天生喜欢多练琴
当下孩子的功课较多,课业繁重,很多家长就尽量让孩子每天练琴1小时。但因为工作原因,家长并不能每天督促孩子练琴。而Musicdu乐度记者采访到专业组的几位青年选手表示,自幼年练琴开始,每天的练琴时间都会有3个小时以上,如果是钢琴系的学生,每天练习7、8个小时则为家常便饭。
马骢老师认为当今家长的心态可能就是让小孩尽快把10级考完或者是达到某一个程度。但有一些东西是必须每天坚持练习,比如手指的技巧。
所谓坚持练习手指技巧,实则是练习演奏者手掌里面的肌肉。好比一个人要减肥或健身成功,就需要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练习,直至肌肉发达。练习钢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钢琴练习的技巧也跟肌肉有关。所有的关节里面旁边都有一块肌肉,而“钢琴肌肉”的形成必须靠每天练习,并不是坐在钢琴旁一个时,或者一个礼拜才练两个小时就能形成的。
“还有一点就是没有一个小孩天生喜欢多练琴。”马骢老师摊开双手,嘴角上扬,脸上是既认真又无奈的笑。“所以家长是需要配合老师在家里帮助小孩练琴的。”
年纪小的孩子练习钢琴,不论是对孩子的天性和贪玩的心理都是一个挑战。家长既然让孩子学习这种乐器,需要做的是以身作则,每天都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陪小孩练琴。不能让孩子觉得大人你去看电视,去逛街去了,而我还要坐在这里做一些苦闷的事情。
“其实练琴是很苦闷的,但也是必须每天得做的。”
钢琴演奏是艺术?还是竞技?
有人说钢琴比赛促进钢琴教育,也有人说钢琴演奏是一种艺术,不适合竞技。
然而在马骢老师看来,拿艺术来攀比是才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因为艺术没有对和错,只是个人欣赏的观点不同。
但现在社会的现实却是,只有比赛是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比赛,成功,得奖以后,才能够进入世界的舞台。这跟国外的教育情况很不一样。
“国外的家长在小孩还小的阶段并不强调逼着小孩去学某一样的东西,他们会让小孩什么东西都去接触,到了小孩子到达一定的成长过程,比如说中学,或者是十几岁的时候,就会让小孩自己决定他喜欢什么,到那个时候才决定。像外国的小孩子,你没看到他会在练琴的。只有亚洲地区,亚洲国家才会这样的。外国的小孩到处玩的,结交朋友,很多课外活动。他们的教育方式跟国内也非常的不一样。”
教育方式不一样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钢琴演奏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如今世界上最顶尖的一些演奏家,有很多都是亚洲地区来的,包括我们中国。”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学钢琴的孩子逐年增多,“琴爸琴妈”为让孩子达到更好的程度,不惜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钢琴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永远不会有今天学钢琴,明天就会成为朗朗的奇迹发生。望子成龙与揠苗助长往往只是一步之遥。
马骢老师说:“每个成功的背后,你要付出,你要努力,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