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练习曲发展初探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将“练习曲”定义为“以提高演奏者技巧水平为目的之作品。用在钢琴音乐方面尤指只限改进一种细节技术的短曲。”现在我们常见的钢琴练习曲可以划分为纯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
纯练习曲是为纯技巧训练而写的,常以培养技术上的能力为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双音、颤音等。音乐会练习曲是指技术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可以在音乐会演奏曲目单出现的作品。既可以集中训练某种技术技巧,又灌入了丰富的音乐内涵,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练习曲的发展已经历经了近300年的历史,意大利作曲家穆齐奥・克列门蒂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与《钢琴练习曲选29首》(又译为《艺术津梁》《名手之道》),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论述钢琴演奏技巧的教程。
乐谱上每一首练习都标明指法,演奏时应当很好地去研究,有些指法对于手的自然状态或习惯用法来说比较别扭,但作为练习必须这样做,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指对各种技术的适应能力,同时强调了手指的均匀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在钢琴练习曲领域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奥地利作曲家卡尔・车尔尼,他有针对性地创作各类以训练技术技巧为目的的练习曲。他的练习曲讲究循序渐进和技术类型的集中,适用于演奏者不同的学习阶段。比如作品Op.599、Op.849、Op.821、Op.299、Op.740等至今仍具有钢琴教学的实用性,为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做了比较充分的技术准备。
由于大多数的钢琴练习曲都偏重于右手技巧的训练,以致于左手的灵活性、独立性、控制能力都远不如右手,因此车尔尼专门创作了一本针对左手各项技巧的练习曲Op.718。此教材针对每首曲子不同的特点,逐首分析了其重点训练技巧及需注意之处,使学生可以在训练左手技巧的同时更注重音乐的表现。
此后的德国作曲家伊格纳兹・莫谢莱斯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二十四首》,通过各种类型的手指专门练习让学生来掌握触键的方法。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他是最早将练习曲提升为带有艺术性特点的作曲家,所创作的27首钢琴练习曲旋律动听而富有诗意。不仅能训练技巧,而且塑造了优美而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
其中被音乐人和音乐学家附以标题的练习曲《双音》《黑键》《蝴蝶》《革命》以及《竖琴》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经常活跃在音乐会的舞台上。这些练习曲中的音乐内容远重于技术的表现。
匈牙利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15岁就完成了著名的12首《超技练习曲》。另外还创作了2首事先拟好标题的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侏儒之舞》;3首在出版时附以标题的音乐会练习曲《悲伤》《轻盈》《叹息》。
这些都是集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高级音乐会练习曲,乐曲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大概只有李斯本人才能将其辉煌灿烂的效果展示出来。
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是为纪念肖邦而作的,将钢琴音乐语言融合到特定的技术中去,富有独特的魅力。乐曲在和声方面频繁使用不协和音程,有时甚至不解决;在调式方面摆脱了大小调体系的禁锢;
在调性方面变得模棱两可,很注重细节的描绘。俄国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音画练习曲》,用钢琴技巧与音乐性来作绘画表现,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深,它的音乐性已经远远超出了练习曲的范围。这些音乐会练习曲至今仍是音乐家们舞台演奏的保留曲目。
20世纪音响色彩和钢琴语汇更为丰富,比如前苏联时期涌现出大量的钢琴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斯克里亚宾、卡巴列夫斯基等。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三首练习曲》Op.65在和声上反映出斯克里亚宾晚期作品的特征,即大量运用属和弦(大小七和弦),或反复、或转位、或模进,但所有的属和弦都不寻求解决。如第一首是为练习九度而写的,快速的九度半音走句具有幻想的风格。
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是20世纪后期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练习曲代表作有《四个节奏的练习曲》《滑稽幻想曲》。他的音乐创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理念,用音乐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突破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
综上所述,钢琴练习曲从一开始作为单纯技术练习的习作,发展至后来具有个人音乐风格、艺术性较强的作品。
可以说,以肖邦、李斯特为代表的作曲家开拓了练习曲的发展空间,他们打破了练习曲在演奏风格、受众群、演出场所上的局限,既将其作为展现个人高超演奏技法的载体,又作为展现个人审美趣味、表达情感内涵的艺术载体,从而赋予钢琴练习曲多样性的音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