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并不是一类热门乐器
但是在 台湾 却 非常普及
这一切都是因为
朱宗庆
华人世界里 获得打击乐演奏家文凭的 第一人
成立打击乐团31年,创办知名的TIPC台湾打击乐节。
在台湾,最多人学的乐器是钢琴,第二名就是打击乐,接下来才分别是小提琴以及长笛。打击乐的蓬勃发展,除了反应台湾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环境,朱宗庆在打击乐上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让台湾人一想到"打击乐",就会联想到"朱宗庆"。
可以轻松的人生,他偏偏要辛苦过。
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朱宗庆,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科之后,前往国立维也纳音乐院深造。那时他才20多岁,"我知道我可以就这样过著不错的生活,教书,写文章,非常安逸。"但是他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就是創立打击乐团。
这样的决心,来自于他对打击乐的热情。"这是我喜欢的东西,我想分享给大家",当有了想要分享的东西,会愿意不顾一切的让大家知道他的好。但是这样的热情也有很多人不领情,于是要做很多的推广工作去让大家了解。推广的越广,就会乐开心,开心于让别人得到跟你一样的快乐。
"我是一个疯子,还好身边也有一堆疯子。"朱宗庆笑说。他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大家有一起共同追求的目标,热情才不会停止。做的越多,经验越多越辛苦,但是分享热情,是他能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有心跳,就会喜欢打击乐
打击乐相对于其他乐器,的确比较容易入门。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就会敲敲打打,可以说有心跳,就会喜欢打击乐。许多人先从打击乐入门,然后接下来转去学钢琴,学小提琴,朱宗庆觉得这样也很好。同时,打击乐也是很好的"艺术入门",也有孩子最后转而学舞蹈。
甚至,也有些孩子没有走上音乐这条路,跑去当律师,当医生,但是音乐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朋友。不是说学打击乐一定要成为艺术家,而是能成为他生活的力量来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乐团成立之初,为了推广打击乐,他曾经一周跑15个学校教课,为了培养人才,从小学到大学都教。成立乐团之后,困难也源源不绝的出现:譬如说乐器购买起来动辄就是100万台币(约20万人民币),当初乐团的第一个排练场就是他自己家的客厅,第一天就有人在门口放鞭炮抗议太吵,才知道排练空间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观众从哪里来?一般人可能觉得敲敲打打有什么好听的,必须要接触过才会了解。困难很多,当然能随时放弃,因为放弃是最容易的。但是从创立打击乐开始,就知道不会简单,因为有困难,我才有存在的价值。
4岁之后,父母就不能跟著一起进到音乐教室
目前国内的学音乐环境里,"功利性"还是比较为人所诟病的。朱宗庆说,台湾之前也是这样的情况,一切都以技术来衡量。但朱宗庆打击乐教学系统一开始要培养的,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孩子3岁之前,父母可以一起进来教室,但4岁之后就不行了,因为孩子会随时注意父母的反应。
"我不希望父母进来是管秩序的。"朱宗庆说。音乐教室是一个孩子能在团体里自由学习的机会,或许顺利或许不顺利,但是都是学习团队精神的过程。
想要靠上课50分钟就成为艺术家,这是不可能的,带孩子学音乐,应该是要营造艺术氛围,带去看展览,听音乐,讲艺术的故事,融入才有意思。
朱宗庆教学系统里,对老师最重要的要求不是技术,而是耐心和爱心,要能够带孩子去喜欢和接受音乐。想要进入教学系统的老师,第一个要求是演奏乐器的能力,第一个是听力的要求、声音的分辨,然后是仪表,要能让孩子信任你。之后还会有400小时的训练,从沟通、心理学到乐器保养,并且保持著每两周就要进修,这是我对教学系统的坚持。
年纪越大,越懂得感恩。
回顾这31年,朱宗庆觉得自己的改变非常大。以前不喜欢讲话,现在常常滔滔不绝,年轻时非常依赖家人,朋友,但创了打击乐团之后,开始学习著成为别人的依靠,学习讲话,鼓励大家,他形容自己在工作上的速度非常快,方向明确,近乎强势,強調沟通的重要性,但一切都是"玩真的"。
在往前冲的同时,他也不忘回馈社会。例如教台湾的移民劳工打击乐、为芒果滞销的农民举办树下演出带动销量,甚至有一次把整个乐团带到医院里面演出,只是为了完成病危儿童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