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女高音歌唱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声乐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曾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随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学习民族声乐;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教授学习,之后又赴意大利,在前罗马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Berg教授大师班学习,并得到前罗马歌剧院指挥、艺术指导Oliva的指导。
98年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濮存昕等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舒婷诗歌音乐朗诵演唱会》;2004年出版个人专辑《岁月悠悠——中外艺术歌曲》,当年的《光明日报》——“让阳春白雪洒满人间”一文,给予此专辑很高的评价。担任第五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总展演评委;担任第三届亚洲国际艺术比赛既第三届台北艺术节声乐评委;英国皇家国际艺术比赛声乐组评委。
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在西洋歌剧与民族声乐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教学生已在国内省部级赛事、国际亚洲音乐节等大赛中获奖;本科学生张宇璇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总展演铜奖,也曾多次在《追梦红楼梦组曲》专场音乐会中担任独唱,获得众多前辈、老师的认可,成为继87版《红楼梦》陈力之后最忠实于原著的演绎,被媒体赞誉为“小陈力”。
注重声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多篇成果于《文艺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光明日报》《歌唱世界》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宋静老师喜欢学校和学生,多年的一线声乐艺术教育的工作经验,让她看到了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她对艺术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教学理念。
宋静老师始终认为青少年艺术教育非常重要,重要到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艺术能够启迪孩子的想象,调节孩子身心,提高孩子的修养,为他们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上,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段。另外,因为是表演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对学生的歌唱心理的引导与保护。
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其音符的表现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意义。这便给孩子的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及跳跃性思维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诠释自己心中的音乐。学音乐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宋静老师认为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不走出去,不比赛,不去艺术实践,就没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不利于自己在音乐上的提高。
在面对学生是否应该多参加一些正规比赛的问题上,宋静老师非常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比赛,“比赛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也和同行们交流学习,当然在比赛选曲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选材,既不能小马拉大车,也不能在程度上过于简单,除了曲目程度适中以外,我更喜欢为学生选一些旋律优美,情感起伏较大,感人的作品。”
音乐比赛的过程,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即使再好的成绩也有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足的要改进,优秀的一面要让孩子保持,逐步完善,力求完美,以此教育孩子戒骄戒躁,让孩子懂得,学习音乐是永无止境的。
“我经常对学生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再大的歌唱家上台都会紧张,但是,如果平时努力练习,准备充分了,即便是心理紧张,对现场的发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告诉学生在演唱时要保持一颗火热的心和冷静的大脑,火热的心是指你对歌曲的的情感把握,那么冷静的大脑就是指不要丢掉了歌唱的技巧,二者要平衡。在舞台上,自信心也很重要,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要享受歌唱的过程,这样可以缓解过分的紧张。”
记者:有一种观点是,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原理,练就功夫,找到自己,身心健康地幸福歌唱。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观点?
宋静老师:声乐学科是一门科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以前的口传心授的模式,声乐教学有系统的,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歌唱的原理,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要用科学的方法,让这件乐器发出最优美的声音,学生明白了道理之后,课下才能正确的练习,不断地打磨这件乐器,从而找到最好的声音。学生唱着舒服,观众听着也舒服。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有“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对不同的学生这个问题上,宋静老师就做的不错。“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身体素质都不同,虽然科学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采取的手段是不同的,比如我上课的声乐教材选择很广泛,根据学生的歌唱条件布置曲目,我的每个学生演唱作品几乎都没有雷同,通过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
学海无涯,教学相长,直至今天宋静老师还是一直不断地学习、充电。从十六岁开始系统学习声乐到现在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她从未间断过学习,经常回到音乐学院找自己的老师去充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以便更好的教学。
“我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歌唱很容易主观,即便是走出了校门,你们也可以常回来找老师指导,老师非常欢迎你们。”宋静老师在教学活动之余,也经常参与国内外声乐的学术活动,在一些声乐赛事上担任评委,应邀去一些高等院校及文化单位举办声乐讲座,致力于把科学的教学理念普及推广,让更多的音乐学习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