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机构都想趁着“消费升级”的风口“起飞”。
然而,看准“风向”是一回事,能否成功“起飞”是另外一回事。看不懂消费升级的本质,有可能让你落入陷阱。
陷阱 1
产品好、颜值高、有个性≠能成功
2015年底,一家开在成熟商圈,颜值、产品俱佳的艺术中心,在运营了近一年后关门歇业。
这家艺术中心以器乐培训产品为主,同时还兼有舞蹈、美术、跆拳道、小主持人等多种课程,不仅项目种类丰富,而且服务也被消费者大加赞赏;整体环境宽敞通透、清新明亮,深得80后父母的喜欢;设计也很有特色,围绕卡通主题展开,甚至店里的吊灯、摆件、配饰等都是很有个性的形状。
这家艺术中心的出现,可谓是契合了当下消费升级的需求:环境颜值高,项目种类丰富,还有自己的个性。艺术中心老板C小姐也曾经为自己感到骄傲。
可是,这样一家怎么看都应该有前景的艺术中心,在经营近一年后,却因亏损转让。到底为什么?
陷阱 2
“注重教学”≠放之四海而皆准
后来,C小姐意识到,虽然自己产品不错,环境也很好,也很注重教学质量。
但是细心的她发现,当地的家长普遍认可的并不是“教学”这个结果,而是孩子的“兴趣”过程。
机构之前一直用心打造的“教学”形象,几乎在消费者面前形容虚设。招生工作的进展情况一直不理想。
陷阱 3
中产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
C小姐表示,自己的店开在靠近当地最中心的商业区。从大环境上看,这一区域是一个成熟商圈,有着不错的消费潜力。
可是C小姐开进去才发现,自己店面周边虽然说被大量的居民小区包围,这些小区的平均入住率也非常的高。但是由于是老城区,周边的消费能力却很普通。
而且C小姐发现,这一区域的很多住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相对传统。而所谓消费升级,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崛起的中产阶级的需求。所以,即使自己的产品、环境设计得再好,培训费也只能维持在80~100元/节。消费群体的基因改变不了,会导致产品没有溢价空间。
陷阱 4
消费升级≠把价格卖贵
对于消费升级,琴行商学院的导师杨明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消费升级并不代表着花钱更多,而是人们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消费升级其实更是一种消费转移,即传统的“教与授”的过程向“互动教学”转变,是产品价格相对值的一种体现。
比如,我们愿意在每顿饭上花20-30元钱,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吃好、吃得安全就是消费升级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消费区间下,像包子就可以升级馅料、面粉等原材料,还可以搭配更多前菜、后菜,餐厅环境也可以更优质。
这个时候消费者就不会在乎包子的原始价值,因为体验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像南京大排档、小确幸都是这个套路。
所以,不要看到消费升级,就想到的是把价格卖贵。不要指望只把价格没有缘由地推上去。
行业人士张建钢曾说过:很多机构的涨价对外宣传是以前学费80元,现在因为消费升级,老板提价到100元,这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的目标消费人群本来就具有100元的购买力。琴行老板需要做的是把80元钱的产品,通过质量、体验等升级,达到100元的性价比,匹配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这样就OK 了。
消费升级,其实是好人挣钱的时代又来了。让品质与价格相匹配,满足消费者现在的身份期望。
结语
看准“风向”≠能够“起飞”
诚然,消费者正从重视价格的阶级分层转向注重产品质量和体验性价比的分层,器乐培训大课就是很好的证明。
风口是这个风口,大环境需求也没错。但是在基于消费升级而自我升级之前,一定要先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产品属性、目标消费群体特征、商圈细分等有清晰的“自知之明”。这样,才能准确地踏着时代的鼓点起舞。
毕竟,看准“风向”是一回事,能否成功“起飞”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