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数量拼质量,全国最大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鄌郚镇,根植“工匠精神”,摈弃“差不多精神”,擦亮“中国制造”,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实现了产业升级。
潍坊齐鲁网3月18日讯(昌乐台 刘贯鹏 张海燕)不拼数量拼质量,全国最大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鄌郚镇,根植“工匠精神”,摈弃“差不多精神”,擦亮“中国制造”,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实现了产业升级。
巴掌大小的琴颈,要打磨上千遍,极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力争给客户无可挑剔的音乐体验,这把售价5万多元的电贝司,是鄌郚镇雅特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国,为日本的一位著名音乐人量身定制的。赵卫国拨动琴弦,介绍起来,“自己的个性,个人的手感,要表现的音乐风格,都是通过定制来完成的。”
瞄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依托互联网走私人订制的路子,通过纯手工打磨的“精致”乐器,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赵卫国的高端尝试取得初步成功。
做百年行业,就要专业化、精密化和精细化,专注于一种乐器、一个关键零部件,更要不断吸收最前沿技术,创造出新成果。而在之前,鄌郚镇的乐器企业基本都是给国外品牌做贴牌代工。为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品牌突围"和供给模式的创新,鄌郚镇组织当地40多家乐器厂抱团,以"昌乐乐器"的品牌在2015年底登上了"好品山东"门户网站。据"好品山东"项目总监张浩介绍,目前入驻"好品山东"的企业都不用缴纳质保金、营销费,省政府会投入部分资金,阿里巴巴投入流量和资源,“好品山东”也会投入部分营销费用。
在音乐速成的今天,乐器产品更应沉下心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样是生产300万套乐器,今年和去年同比,鄌郚乐器产值不变,利润反倒增长了10%,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精特”小巨人脱颖而出。山东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健在电话采访中说:“通过电商这种模式,通过定制、通过高端化的乐器制造,成功地实现了跟国内越来越兴旺的文化需求对接起来,体现了互联网模式之下商业模式的创新,供给模式的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