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场音乐兴起
从过去的音乐内容、听音乐变成了一种体验,不仅仅要听,还需要看。根据咨询公司IBISWorld的预测,2015年,美国演唱会及宣传的市场体量将高达250亿美元,而2015年上半年美国音乐行业的收入不过31.66亿美元,2014年全年的音乐行业收入不过是69.7亿美元。
对于数字音乐平台而言,演出市场无疑有着巨大的商业诱惑。尽管与音乐流媒体相比,演出的技术发展和数据开发相对落后,但在音乐流媒体尚未盈利就已经发展趋缓的情况下,转向“演出市场”找出路似乎成为一个必选项。
音乐现场:户外音乐节快速成长对周边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不仅实体专辑的销量在逐渐下降,而且人们更愿意花钱在现场音乐上(现场表演、音乐节)。
目前,在现场音乐的行业领导者是全球最大的营销、票务和艺术家管理公司的Live Nation Entertainement,Inc,简称Live Nation (纽交所上市,代码LYV),2010年营业收入为50.6亿美元,2014年为68.7亿美元,同比13年的64.8亿美元增长了6.02%。
同时,在线音乐平台也在发力尝试演出服务。
Spotify在客户端上新增了“演出”的选项,虽然官方对此不置可否,但其有意为用户提供演出信息服务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Pandora在收购了Next Big Sound等数据服务团队并强化其艺人服务平台AMP的数据服务功能之后,开始尝试借由大数据分析来为艺人提供演出推广和门票预售服务。Rolling Stones的演出推广和预售已经全面上线。
苹果用AppleMusic Festival取代iTunes Music Festival,试图借由演出来推动Apple Music客户端的直播功能和社交功能发展,吸引更多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同时让Apple Music成为看演出的神器。
2.视频阅读
随着视频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听音乐,更多地需要看视频。
典型的例子就是YouTube上红遍全球的《江南Style》。在YouTube上,《江南Style》点击量超20亿。你可能没有认真地听过《江南Style》,但你绝对看过《江南Style》这个视频。同时,《江南Style》的作者鸟叔PSY没有通过传统的设定高额《江南Style》版权的形式,获取高额收入。采取了轻版权,以现场表演的方式获取大量的收入。
未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很有可能在音乐行业引起大的波澜。YouTube就以邀请制推出收费的音乐订阅服务YouTube Music Key。推广期之后的月费为9.99美元,没有广告,并提供离线播放和Android设备背景播放功能。
3.虚拟现实
虚拟显示也成为新的交互手段
环球音乐曾与Oculus、三星共同打造围绕其艺人的虚拟现实体验。用户可以虚拟进入The Who乐队的主题游乐场,进入不同的房间与乐队见面、聆听音乐并欣赏标志图片。
全球著名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初音ミク)原是CRYPTONFUTURE MEDIA研发的歌声合成软件,在此款软件的带动下,大量原创歌曲及艺术作品由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演绎出来,并被分享至全球的视频网站。2010年,初音未来以虚拟歌手的身份首次举办了演唱会,之后的几年内先后在新加坡、台湾、印尼、洛杉矶、纽约等国家和地区陆续举办了以初音未来为主题的各种演出活动也大获成功。
4.音乐版权延伸到电视电影节目
在综艺节目中,音乐类始终是最大的主题,以音乐为主打的节目层出不穷,《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也逐渐发展为现象级节目。《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名费为2.35亿元,而《中国好声音3》冠名费则高达2.5亿元,音乐类的现象级综艺节目,能够获得广告主和观众的广泛青睐。
一部内容优质的音乐剧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电影的回报率。以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狮子王》为例,其音乐剧版本上映10年,总销售收入是制作费用的50倍,而其原版电影上映1年,总销售收入仅是其制作费用的11倍。
5.智能硬件
目前,手机、播放器、车载、智能电视、以软件、内容植入方式为主,但是,多家音乐厂商推出耳机、音响、可穿戴设备等于音乐用户关联度很高的硬件。
微软正在研究一款名为“Septimu”智能耳机,能够监控用户心跳、体温等生物节律。
日前特斯拉与Spotify宣布达成合作,后者将为特斯拉提供免费捆绑的包月流媒体音乐服务。很快在欧洲、澳大利亚和香港市场,特斯拉Model S车型中的Spotify高级版服务将取代原先的Rdio音乐服务。
音乐产业布局——国内四大派系(BAT+海洋系)
目前,中国的音乐平台可以分为4个阵营:腾讯系、百度系、阿里系、海洋系,其中腾讯和阿里阵营最强大,各自有自己的侧重点。
一个基本的现实是,腾讯阵营已囊括“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酷我”4个App,阿里阵营则是“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两个阵营各下载一个APP,才能基本听到所有的流行音乐。
短时间内版权成本和盈利模式仍是各大音乐平台难以突围的痛点,大家的性质类似,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未来各大平台有可能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找正版音乐背后更多的商业模式。比如:
视频阅读
QQ音乐希望通过利用自己最全最强大的版权,增强可视化内容,利用互动直播等增值服务来吸引更多用户
音乐电商
阿里音乐在挖掘独立音乐人以吸引用户的同时,还进行了音乐电商的尝试,比如请唱片公司和音乐人自己“开店”,而最终的“商品”则可能是一些奇货可居的小众音乐
二次元
海洋音乐旗下的酷狗酷我则选择深耕二次元文化人群,除了以秀场模式为盈利基础,还拓展至硬件、音乐节和Live House
社交
网易云音乐以社交为核心,推出了原创音乐人发行歌曲的付费机制
区别于国外通过音乐版权获得收益的商业模式,中国的在线音乐平台普遍通过“粉丝经济”获得收益来源。比如基于社区的百度贴吧和音悦台已经挖掘粉丝经济多年。其中音悦台的做法是建立自己独有的粉丝社区,另外音悦台还为几十组艺人建立了专属APP,形成了艺人专属粉丝社区等。
产业链分析
从商业模式看产业发展
不管是数字下载还是流媒体的商业模式,对于内容供应商(唱片公司)都不是一个好消息。音乐行业存在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投资在音乐人身上的固定成本很高,盗版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这导致了盗版屡见不鲜。
制造优质音乐内容的唱片公司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并不能从数字音乐中赚取足够的利润,以弥补实体音乐的萎缩。IFPI的调查表明,唱片公司平均每年投入收入的27%在挖掘、培养和推广营销新人身上。2009年-2014年,唱片公司的收入下降了17%,但是,音乐人的收入仅下降了6%。当前,制作内容的唱片公司利润进一步被压缩的时代,行业整合很有可能发生。
流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一次商业模式的转变。从音乐商品销售到音乐服务内容的变化。
iTunes为代表的付费下载模式的确创造了新的音乐购买习惯,但现在看来,它并没有承担起将音乐产业领向下一个时代的重任。某程度上,他像是一个垫脚石,让后来者踩在身上探索更新更适合时代的方式——而这个后来者叫流媒体。
iTunes模式
当数字音乐需要付费下载到本地,才可以点开聆听时,这时的“音乐”是一种商品,他们就像啤酒、食物、磁带、CD一样陈列在货架上。
Spotify模式
当数字音乐可以随时低门槛甚至免费点击聆听时,这时“音乐”就跟文字、图片一样,是一种随时在线可听可读可看的可消费的内容。
目前,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也可以看到,流媒体正在巅峰着原有的商业模式。流媒体音乐的收入一直在上升,而数字音乐下载的收入则是增速下降,并在2013年开始下降。
从用户习惯的转变(移动化、视频化)看产业发展
大家每周听音乐的时间都花在哪些场合?据统计,每周听音乐的世界主要最多地是开车,其他依次是工作、家务、游戏阅读、运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听音乐已经从坐下来的PC端,变成了在移动端。在开车的时候,听音乐。
不喜欢花钱“听音乐”,却喜欢花钱看演唱会,现场表演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版权所有人分成却很少。
尼尔森公布的全美2015年音乐消费者平均支出是152美元/人,13-17岁组别是80美元/人,18-34岁组别是163美元/人。
人们不愿意在音乐平台上付费听音乐,但愿意花钱去听一场演唱会,或者参加一个音乐节,那些服务的支出远高于单纯地付费听音乐。
但是,这对于音乐版权方不是一件好事,音乐版权人通过现场演唱会等线下活动获得的版权收入过低。
音乐版权方收益:版权方获得最多收益的是实体唱片,其次是数字音乐,最后是表演权。但是,实体唱片正在遭受数字音乐的冲击。
消费者付费支出:付费支出最高的是公开现场表演,其次是实体音乐,最低是数字音乐。在13-17岁组别则是:付费支出最高公开现场表演,其次是数字音乐,最后是实体音。
文章来源:锐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