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下午,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现场主观评价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拉忽雷、大贝琴、大竹贝、文琴、钟鼎琴、桥琴等六件民族低音拉弦乐器集体亮相,演奏家们用它们演奏了专为此次音乐会创作的胡琴四重奏《流动·凝滞》和民族管弦乐曲《春风辞》,接受专家审听。
把大提琴换下来
低音拉弦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体系链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子晋介绍,在对现有的22家国家或省市级民族乐团、9所专业音乐学院、北京18家金帆艺术民族乐团采访时发现,它们中使用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只有4%。由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缺失,我国各民族管弦乐团里一直使用大提琴作为主要的低音拉弦乐器。
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出自己民族的低音乐器来,不但造型要美,要有民族特色,而且要有自己的演奏方法。2013年,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正式列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包括、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乐器协会等单位。
民族管弦乐队中需不需要自主创新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应当具备什么标准?如何创造出符合演奏需要的民族拉弦乐器?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围绕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争论与实践从未停歇。项目组对数十年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工作做阶段性总结,分析并评估了国内外已有不同民族管弦乐队低音拉弦乐器的功能、效果、音响特征等。结果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与近十年改良成果最多,以艺术团体、院校合作为主,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改良乐器一般是类胡琴乐器,其中只有18%初步实现产业化,更多停滞在科研成果。
六件乐器参评
2014年底到今年4月,项目组通过杂志、报刊、网络、微信等渠道,向全国征集自主研发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对征集来的23件乐器进行音乐声学检测,从客观层面检测乐器的性能。他们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录音棚进行音响数据采集,对采集数据进行音域、音准稳定性、音强等指标进行分析,选出四川音乐学院研制的拉忽雷、江苏凤灵乐器厂研制的大贝琴和大竹贝、文正球先生研制的文琴、何夕瑞研制的钟鼎琴和沈阳师范大学研制的桥琴六件低音拉弦乐器参加最终主观评价音乐会。
六件乐器中的每一件都积聚了民族音乐专业工作者、乐器制造厂家、业余兴趣爱好者的智慧与努力。其中,拉忽雷是四川音乐学院2000年接受的研究课题,由陈泽担任组长,课题组得到江苏泰兴凤灵乐器公司等企业支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在外观上有民族风格,音质、音量、音色上有特性。演奏技法类似大提琴,演奏上能拉能拨,保留四根弦。课题组在民族乐器中,选出外观形象与琴体长度接近大提琴的弹拨乐器大小忽雷和火不思作为参照物,将这两种乐器的外观造型综合取之,成为现在的整体形象。拉忽雷在内部设计和外观形象上追求浓郁的民族风格,琴头采用与琵琶、中阮等的如意造型,色彩上与民族乐器常用的基本色调一致,琴体共鸣箱上半部保留了与火不思、大小忽雷相似的造型,下半部分为保证其声音容积不变,外观线条和大提琴基本一致。此外,课题组还运用新技术,让传振速度加快一倍,扩大了音响共鸣共振,使其在声学品质上得到提升。
为没见过的乐器创作
12月18日的主观评价音乐会是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音乐会邀请作曲、乐队指挥、演奏、音乐理论、录音等方面专家审听,由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演奏的示范音乐作品,最后确定改良成果,以主观评价的方式评选出在民族管弦乐队合奏中表现优异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确定后的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将有助于改变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西混搭”的尴尬局面,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是专门委约作曲家沈叶创作的胡琴四重奏《流动·凝滞》及作曲家杨青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春风辞》。“为这次低音拉弦乐器改良写曲子,对我也是一个了解乐器发展的好机会。”关于《流动·凝滞》的创作,沈叶表示很冒险,“创作思考的过程与以往很不同,因为作曲家不会为一些没听过没见过的乐器创作。随后我换一个思路——当代的传统音乐和新创音乐,会对乐器提出什么要求?”他从如下几个角度“试炼”新乐器:首先,高中低各个音区的旋律线条包含较大的力度和情绪起伏,以比较新乐器与各种胡琴在演奏旋律的音量、音色、力度和表情韵味上的区别;其次,技术加入各种弓法、拨奏及其它奏法,特别是快速度的灵活性,以比较新乐器与各种胡琴的演奏技巧;第三,与其它乐器的同音、八度或各种音程、各种和弦结合,看是否均衡融合;最后,与其它乐器穿插转接。
新低音拉弦乐器的评价标准涵盖六方面:音色融合性,即与民族管弦乐队其它声部在音色方面的融合性;音响平衡性,即在不同音区音量和音色方面的平衡性;动态范围,即乐器从最小音量到最大音量的范围;灵敏性,即是否做到高音不失真且音量较大,中音声音松透、动态范围大,低音清晰、厚实有力;乐器外观,即造型具有民族特色、美观、且能充分发挥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者为优;总体印象,侧重乐器与其它乐器声部的融合性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测听人员运用一些形容词对被测听的乐器音响样本进行主观评价,这些形容词往往是成对的极化形容词,并且在这些极化的形容词中间加入一些定量的评价词语进行细分。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音乐会后,参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的乐队中多用西方低音乐器,人们已经形成审美习惯,中国低音到底是什么?”作曲家杨青说,“民族低音拉弦乐器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如果还是大提琴则没有意义。此外,如何让演奏员习惯、熟悉演奏方法,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沈叶表示,展示的六件乐器都具有一定的音色独特性,这是难能可贵的。从琴体共鸣的音色特性来说,一部分乐器更近似大提琴,有较好的中低音共鸣。还有一部分更近似胡琴,听感上有接近鼻音的共振锋。从演奏实践来检验乐器的思路非常好,课题组吸取了乐器发展史的规律,以研究、演奏和创作三结合的方式走在了新时代乐器改革的前列。希望越来越多一流的演奏家、科学家、作曲家和乐器制作家能在一个互相阐发的良好互动中,把我国的乐器和音乐发展推向一个新的繁荣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认为,从声音融合度上讲,拉忽雷比大提琴效果好,某种场景下有它的优势,为作曲家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他说:“二胡一听就是二胡,而不是与提琴越像越好。民族低音乐器要有其独特性,比如追求惟一性的同时,还要有美感,能得到听众认可,符合乐队需求,实现这些都是长期的工作。”
“乐器还是不错的,起码达到及格水平,但是音乐会上的演奏表现减色不少。”中国音乐学院科技系主任韩宝强表示,低音拉弦乐器改良项目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研究人员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演奏员需要提升总体的演奏水平、对乐器的认同度,作曲家也需要持续不断地为民族乐器创作作品。项目组在调研报告中展望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未来:“如果要完成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这个宏伟而又艰巨的大项目,就必须跳出大提琴怪圈,不能跟在大提琴后边走老路,而应当探寻中国胡琴家族延伸的发展道路,形成高(高胡)、中(二胡)、次中(中胡)、低(低胡)、倍低(大低胡)的系列低音拉胡乐器。”
本报记者 卢旸
中国音乐学院/供图